分节阅读 427(2/2)
可是退佃这个行为完全合法啊田主可以退佃,房主也可以把房子从租客那里收回,债主也可以收账要债。就算出了人命,只要不是田主、房主、债主动手或雇凶打杀的,也就和田主、房主、债主无关。
所以根据大明律法,这个刘老三死了也白死
不过那么多人聚集到衙门口看上去个个义愤,恐怕不给那个李三发一点苦头,这事儿很难平啊
原来这徐子元还是个挺懂政治的官,知道大明在台州的根基不深,现在要求太平,尽量不要闹出什么民变。
“刘升,”徐子元思索了一下,皱着眉头问,“你父亲是自己投水的”
这位徐大青天居然想把案子往杀人上引他知道现在最好让这些苦哈哈的农户顺一下气儿。所以只能委屈一下李三发,按个误杀的罪,判个流放新大陆就是了。
“是叫李三发逼死的”刘升咬着牙道。
徐子元一听,仿佛有戏,忙追问道:“本官问的是刘老三是自己投的水,还是叫人给扔下水的”
“这个”刘升紧紧皱眉,他没见到父亲投水的场面,这问题不好答啊。
“官人,刘老三是因为所耕之田被田主收回,走投无路才投江的。”一旁的“大讼师”方克思这时候却替刘升回话了。
徐子元看了看刘升,柔声问:“是这样的吗”
“应该是这样的”
徐子元沉默了一下,看了看衙门外面黑压压一片的农人,咬咬牙又问:“那么刘老三和李三发往日可有冤仇”
“并无冤仇。”方克思又插话道。
刘升也如实回答:“并无冤仇那李三发平日多在军营,他在村子上也没有宅子,他家住在杜桥镇上,往日同我家没有什么交往。”
没有冤仇,连交往都没有多少这就是说李三发没有杀人动机。
徐子元又看了看地上的死人,衙门里的仵作已经验看过了。身上没有伤痕,衣服也没有被撕扯的痕迹。看着也不像是他杀。这案子很清楚啊,李三发为富不仁,刘老三破产投水。李三发不是好人,但没有犯法。刘老三脑子抽筋,死了也是白死,虽然令人同情,但是身为判官,徐子元不能因为李三发为富不仁就定罪啊,他就是判李三发有罪,到了浙东省判官厅也得否了。
“既然如此”徐子元摇了摇头,“既然如此,本官就依法宣判刘升诉李三发为富不仁,逼死刘和一案,因刘和确系自杀,李三发退佃亦合乎律法,因此此案不予受理。”
不予受理
刘升还有跪在堂上的刘家人顿时就懵了,人都死了,官府居然不理,这还有没有天理
第694章咱们一起闹
又一个年关将近,在刚刚经历了战争的江南各地,旧的秩序已经被打破,而新的秩序还在匆忙地建立当中,处处都涌动着不安和迷茫。
临海江边,一群农人翻耕完冬闲田,聚在一起聊天。自然都是些牢骚话和抱怨话。
“这圣人的心里仿佛没有装着咱们这些升斗小民啊,还是以前好,有义门方、义门杜庇护着,大家总有一条活路。”
“是啊,现在那些军户、士爵,都是些粗人,就晓得打打杀杀,根本不管咱们这些小民。”
“现在的官也不好,都闹出人命了他们也不理,只晓得捞钱,最近还派人下乡查户口查田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还能为什么自是要多收税呗这税无论按田收按人收,最后总是咱们这样的客户来承担现在谁还能指望那些士爵、军户帮着咱们担待”
“指望他们哼,你当他们是义门方啊”
义门方当然也不会替老百姓承担税赋,但是他们会帮着客户隐匿人口。
南宋的人口,历史在理宗朝末年,账面上只有一千多万,而到了元朝平定江南后大约十年时进行的人口统计,全国人口却多达七八千万其中绝大部分在南宋故土之上。考虑到蒙古灭宋过程中的屠杀,南宋在理宗朝末年的人口起码有七八千万之多
由此可见,南宋末年户口隐匿问题是极其严重的。这也是陈明朝廷现在开始调查全国户口的原因南宋户部的账册实在没法看啊,全国才一千多万人,说出去谁会相信光一个临安府就有一百多万人口了
同时,这次清查户口也是在为“摊丁入亩”做准备。现在陈明在农村的税收种类大致上沿习宋制。大体上分为田税和役税,其中田税就是和土地挂钩的各种税收。役税则是和人口挂钩的税收,这种税收最开始时是“差役”,就是让老百姓当免费劳动力替国家做工。理论上,宋朝的大部分胥吏也是“差役”,应该是不支饷的。不过在实行过程中,这种“差役”开始逐渐演变为了“免役钱”、“免夫钱”之类的税收。
但是这一类税收的征收非常麻烦,要先给民户划等级,按照不同等级来征税,而这划分民户等级又是个良心活儿,怎么划分全看地方官和胥吏的良心。
而那些地方官和胥吏在对上江南义门的时候,都是特别有良心的。因此托庇于义门的佃户,基本上都是被隐匿起来的人口这些佃户不用缴纳“免役钱”、“免夫钱”,自然就能负担更重的田租和偿还更多的高利贷了。
可是现在,江南义门已经被砸碎砸烂,再也庇护不了下面的佃户了。
一想到很快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