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43(2/2)
对于陈德兴的西周式分封法,李翠仙自是知道,就是各路军阀,也多少有些耳闻。当下李翠仙又是一笑,摇摇头道:“既然山东只是暂领,也谈不上酬劳。益都之军于我大明,事关紧要,大王还是需要再慷慨些。”
陈德兴看着李翠仙,淡淡一笑,“仙儿,想必你已经有了主张,不如说来听听。”
李翠仙微微点头,缓缓道:“南芬钢铁、颗粒火药,都是我大明独有之宝,天下群雄,无不想窥出其中之秘。”
陈德兴沉默着点点头,不置可否。
李翠仙又道:“益都本是贫瘠之地,三代经营才有些积蓄,经此一役,怕是消耗殆尽。大王若有诚意,不如让妾身带上三百万贯天道票去益都一行。”
南芬钢和颗粒火药的秘密,再加上三百万贯天道庄飞钱这就是收买李彦国倒戈的条件当然,还要加上册封李彦国为唐国王李彦国可不是李璮的合法继承人
“好”陈德兴没有和李翠仙讨价还价,很干脆的答应了下来。因为他知道李翠仙提出的这些条件,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给少了,妖女可没有把握一定能说服李彦国。
他顿了一下,突然又问:“那么,李南山怎么证明他站在孤王一边呢”
“出兵”李翠仙笑道:“当然是出兵助战”
开封城外,蒙古大军驻地的大校场上,整齐的脚步激起漫天尘土。一队队的蒙古人排成了横队或纵队,再组成方阵,然后伴随着节奏明快的鼓声,在群臣簇拥的忽必烈大汗当前通过。每个蒙古兵都是全副甲胄,大部分人持着丈二长枪,少部分人则扛着六尺狼牙棒,每个人的腰里还都挂着一把三尺长的钉头锤,个个都目不斜视,只是全神贯注听着军官的口令声音。
这是蒙古人的步兵方阵以长枪为主,以狼牙棒为辅。长枪用于冲阵,狼牙棒则包抄对方的两翼。面对大量配备钢甲和长枪的明军,蒙古人果断的抛弃了以弓箭和骑兵为主的作战方式,转而和明军一样,玩起了步兵方阵。同时,对钢甲没有多大破坏力的弯刀也被摒弃,改用长枪、狼牙棒和钉头锤相配合。临战,先以长枪冲阵,再用狼牙棒和钉头锤肉搏
长枪兵和狼牙棒兵组成的方阵一个又一个的通过,跟在他们身后的又是一个个炮军的横队。
当先的是抬铳军万人队,一门抬铳需要三个人配合使用。一人半蹲充当铳架,一人手握抬铳负责瞄准,一人则用点燃的线香点火。因此一个上万人的蒙古万人队只装备了3000门抬铳。不过除了抬铳之外,这些蒙古兵还配有柳条盾和钉头锤,所以也是具有近距离肉搏能力的。
抬铳军万人队之后,则是骆驼铳千人队,骆驼铳就是架在骆驼背上的小铜炮。每匹骆驼背上都只有一个炮手兼骑手,需要独立完成火炮装填发射同时还要控制骆驼。小铜炮则通过一个木架架在一匹双峰骆驼的第一个驼峰之上,木架的上半部分可以转动,因此在装填弹药的时候,可将炮口转向后方。这个骆驼铳千人队一共装备了900门小铜炮。在战时可以和骑兵配合行动,利用骆驼的机动性不断转移阵地,能对敌人的侧翼发动炮击。算是忽必烈手中的一张王牌
在骆驼铳队之后,则是大队大队的蒙古骑兵。忽必烈虽然大刀阔斧改革蒙古军的战法战术,但是也不会真的把老祖宗传下的看家本事给丢了。在他的大军之中,单纯的骑兵不算骑马步兵虽然退居到了较为次要的地位,但是仍然占到了较高的比例,在中原地区的十四个蒙古万人队中,还是保留了四个骑兵万人队。
第564章谁是郭汝瑰
士兵和骆驼还有马匹行进激起的尘土,在忽必烈和他的大臣重将周围飘动。刘孝元穿着一身崭新的蒙古袍服,头上扣着顶毡帽,按着一把乌兹钢弯刀,不时偷眼打量忽必烈和他身边那些蒙古将领们。
这是大军出征前的阅兵大蒙古国在中原地区的最后一搏,很快就要开始为了这一搏,忽必烈真的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河北掠来的,从河南、陕西横征暴敛来的财物,还有大蒙古国历年的积蓄,几乎已经耗费一空。全都变成了蒙古勇士手中的狼牙棒、钉头锤、长枪、抬铳、骆驼铳还有火药,当然还有赏赐。每一个蒙古兵、色目兵和汉兵,在这次检阅结束后都能得到一份厚赐,用来激励军心士气。
忽必烈现在已经是快五十岁的老家伙了,这些日子更是明显衰老起来,头发已经大半花白,腰背也微微有些弯曲。不过眸子当中仍然散发出一缕缕精光。看着军队一队队地从面前经过,每经过一队,他眼中的光芒就明亮一分,连弯曲的腰背也更挺直了一些。他身后那些五大三粗的蒙古人,看到眼前这些拥有全新装备和战法的军队如铁流一般的经过,一个个也都眉飞色舞起来。
有了狼牙棒、钉头锤、抬铳和骆驼铳,大蒙古的勇士还有什么样的敌人不能战胜呢
“大汗万岁长生天保佑蒙古人”
每个蒙古千人队从忽必烈的马前通过,都会大声欢呼,士气显得是那样的高昂。和去年从大清河畔狼狈逃窜时的蒙古军仿佛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欢呼声中,忽必烈突然回头,看着刘孝元,开口就是流利的汉语:“刘卿,你觉得怎么样如今的蒙古大军,可否大败陈贼于中原”
在刘孝元听来,忽必烈的语气中总有那么一些底气不足。他看了眼旷野上浩浩荡荡行进的大军,微微一笑道:“大汗,用兵之道并不只是兵强械精,还需将帅指挥得当陈德兴能有今日之势,并不都在钢铁、火药,其用兵之道也足称当世名将,大汗不可掉以轻心。”
一番劝说的话语,在忽必烈听来仿佛句句都是金玉良言。
“此贼的确善于用兵,刘卿你也熟读兵法,可有什么破敌之策吗”
刘孝元眉头一拧,仿佛在苦苦思索,他道:“用兵之道,自古就将以正合以奇胜。不过在臣看来,正合易,奇胜难。所谓奇,实乃是险,兵行险招是为奇。如果遇到不善用兵的敌将,奇兵往往有奇效,但是遇上陈德兴这样的良将,兵行险招往往会因险而败。所以在臣看来,欲破陈贼需行正道,结硬寨,打硬仗”
“结硬寨,打呆仗”忽必烈重复了着刘孝元的话,仿佛是在细细品味其中的道理。以往,蒙古人作战都强调离合之道,强调灵活机动,硬寨呆仗是蒙古人不屑打的。
但是现在,北明的骑兵显然已经和蒙古不相上下装备了钢甲的八旗兵,仿佛比只有皮甲护身的蒙古骑兵还强一些呢而且北明的步兵也都是骑马步兵,这种一人一马不是战马的部队上草原或许不够瞧的,但是在河南地区机动已经足够了。河南的平原才多大地盘纵横不过五六百里,如果不惜马力,三天就能跑个对穿了。再说,眼下蒙古人在中原的群众基础是远远比不上大明的,中原百姓早就知道有汉家王朝崛起,还累败蒙古俨然有了一统天下的苗头,那些想从龙立功,当个开国功臣的北地豪强到时候会站在谁一边,用脚后跟都能想明白
所以大范围的机动作战,非但不会给蒙古人带来多少胜算,反而会让他们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相比之下,还是硬寨呆仗和北明军扛正面比较靠谱。如果正面不敌,那也甭玩什么机动了,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