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79(2/2)
“我们李家的船,是我们李家的船来了”
陈德兴一下站起,大步的就出了书房。他现在已经搬到了摩尼山城上面,他的书房外面是一个高台,可以远眺西南面的大海。
海面上一条条构造和“海天”级差不多的桨帆船,挂着白帆,似乎从天边出现一般。云也似的帆,倒映在淡蓝的海水里面,就是一副美丽的图画。
杨婆儿不知什么时候跟了出来,把一支望远筒递给了陈德兴,陈德兴接过望远筒便看。只见每一条船上,还有一个个小小的人影,仔细分辨,还能看见这些人大都穿着战袄,船头上还有一个上了年纪的儒服老者。
正是北方汉地最大的军阀,拥兵八万,据有青徐之地的益都行省相公李璮
“是我爹爹”李翠仙也拿了个望远筒,一眼就发现了船上的李璮。
“一二三四五六去八”陈德兴数了数,发现了八艘桨帆战船,都是和海天号一般大小的战船,应当能搭载四千到五千名战士,其中能下船陆战的甲士当在一两千之数。
“益都相公亲来,当是要公开打出反蒙旗号了吧”陈德兴兴奋地笑道。
八万益都壮士一反,忽必烈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来的不止俺李家的儿郎,”李翠仙笑道,“济南张家、河南史家、顺天路张家、邓州董家是一定会派人来的。陕西刘家不好说。山西路的萧家、宣德路的耶律家、巩昌汪家的人应该不会来的。”
李璮这个人,搞军略不行,搞内政、搞谋略倒有一套。联络了不少北地汉侯,其中就有济南张容,镇守河南的史天泽,镇守邓州的董文蔚,镇守顺天路的张柔张弘范他爹。不过和刘黑马的关系却不好,因为刘黑马一直以汉军万户之首自居,和李璮属于竞争对手。
而山西路的萧札剌并不是汉人而是契丹人,宣德路的耶律忙古带也是契丹人其部下又多是女真遗民,巩昌汪家则自称是汪古部人,这三路“汉军万户”自然是不会立即举旗叛蒙的。
第312章大封
随李璮一同前来的,果然还有史天泽、张荣、张柔和董文蔚还有其他几家势力稍小一些的北地汉侯家的使者。但是山西路的萧家、宣德路的耶律家、巩昌汪家和陕西的刘黑马却没有派人来参加陈德兴和赵琳儿的大婚。
北地汉侯此时似乎发生了分化,一部分人站在了李璮一边,另一部分人选择了忽必烈
而李璮的到来,仿佛成了一个信号。随后的一段时日,几乎每天都有船只来到。
建康府的赵葵派了自己的孙子带了厚礼前来,扬州程大元和真州李和亲自前来,淮西夏贵派来了自己的兄弟夏宝,襄阳高达则派了干儿子高得功前来,吕家的代表吕师虎也带来了300甲士一份厚礼,益州节度使俞兴派来了儿子俞大宝,播州杨文派来了和陈德兴有一面之缘的族弟杨正南,至于刘整、张珏、张胜等一镇之主,也都派了族中子弟前来。就连临安的南宋朝廷也着文天祥和王炎前来观礼。
而这些来客都不是孤身上路的,大多带着护卫元随,最多的是李璮,包括水军桨手在内,整整带来了五千人陈德兴和赵琳儿的大婚也有李翠仙一份儿李璮当然要多带点人来给女儿壮声势了。其余各家也都二百、三百,多的也有五六百,林林总总加在一块儿,包括李璮的人在内都过了万
诺大的江华岛城内都没有地方驻扎,在城外扎下了帐篷,来自南朝的十几镇代表都打出了旗号,五颜六色的好不热闹。来自北地的群豪,却只有益都李家公开打出了红袄军旗不是益都行省相公的旗号,而是红袄军总帅李璮的旗号
见到这样的旗号,南北各路人物,哪里还不知道此中含义
北地兵马最多的汉侯,益都李璮已经决心反蒙北地的战火,很快就要升级了
不过让他们感到意外的是,陈德兴并没有立即和各路豪雄的使者举行什么会盟,而是连日都忙着操办另一件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儿封士
而且还不是悄悄的封了完事儿,而是大张旗鼓举行典礼,堂而皇之的封,各路豪雄的代表都可以去现场观礼。有时候,还会有高丽国的文武官员去看。
江华岛城,郊外。
大旗招展。一大片空地之内,虎贲如林。
大约七八千北伐军士兵,戴着毡帽,穿着整洁的红色战袄,一声不吭的素立,摆出了十二个旅方阵,三十六个营方阵。组成了完美的阵容。
这样的阵容,这等的肃杀,都是在所有人的预料之中。可以击破蒙古怯薛,击杀蒙古大汗的强兵,就当如此
但是前来观礼的众人,分明都感到了一种骄傲,一种本不应出现在军中的骄傲仿佛这七八千儿郎不是什么刀口舔血的厮杀汉,而是高人一等的,仿佛是七八千士子站在这里
是的,他们就是士,每一个都是
在这段时间里面,北伐军的大义教官就不断的告诉他们这样一个理念他们这些北伐军的士兵,不是低人一等的“贼军汉”,而是比读圣贤书的士子地位更高
因为,他们是国家的功臣,是民族的英雄国家可以少几万读书人,这没有什么的,蒙古草原上就没有什么读圣贤书的人物,大蒙古国不也兴旺发达了
但是国家不能没有他们这些当兵的,没有就要亡国
兵者,国之大事,生死存亡之道
可是从大宋朝开始,干系一国存亡,民族兴衰的兵的社会地位,却一天低过一天
以文御武降低的不仅是武将的地位,还把普通的士兵降低到了和囚犯差不多的地步,都到了要在脸上、手上刺字的地步。军人的荣誉感,已经荡然无存而一支完全丧失了荣誉感的军队,又怎么能和全世界第一的蒙古军队较量呢
在蒙古草原上,有哪位男儿不以成为大汗的勇士为荣
而在南宋,有哪位好男儿以当个大头兵为耀
两者比较,高下立分
而不以当兵为光荣的民族,注定是缺乏尚武精神的,失去了尚武精神的民族,则注定无法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中成为强者
如果说以文御武是阉割了士的精神,那么士兵地位在宋朝的急速下滑,则是阉割了民的精神。
在历史上,士和民的尚武精神,直到清末还没有恢复。在甲午战争中,日本的军人是在“陆海军万岁”的欢呼声中开赴前线,而满清的士兵除了八旗大爷兵则是叫人厌恶的东西,因为中国的好男是不当兵的
而陈德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