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81(2/2)
因为这些孩子读了书,才会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有多精彩。才会知道那些骑在自己头上作威作福的老爷们是多么渺小的小人物。才会知道,只有走出人多地少的家乡,才有美好幸福的前途。
不过朱皇帝还是没有在全国立即强制推行义务教育,而是选择在工商业发达的应天、上海、广州三府和人均收入最高的兰芳、东北等地首先实行。可即便如此。仍然有不少应天、上海和广府的农民对这区区2元钱的学费感到困难,居然还闹出了敲钟请愿事件
罗泽南的唠叨还在继续,他叹了口气又道“这种事情在伪清,在前明的时候多了去啦,清流物议,总是有理,说是说不过的。但是,若咱们想要实现义务教育,那就只有硬着头皮做错事,任由报纸上的清流物议说去。这学费。该收还得收,要不然就只能将义务教育无限期往后推了。”
“那些清流物议有提出实现免费义务教育的办法吗”朱皇帝又问了一句。他这个皇上现在日理万机。事情多得要死,所以看报纸不大仔细,只看个标题。重要的内容,会由潘祖荫的御书房秘书处整理出剪报送到朱皇帝案头。而那些围绕义务教育展开的讨论,似乎不是什么要紧事情至少在张老头这些农民敲请愿钟之前不是什么大事。
但是现在,这事儿说小也不小了。借着有农人请愿反对义务教育的东风,清流物议对义务教育收费的攻击火力一定还会加强
“办法当然提出不少,不过大致就是三个,一是由朝廷发现长期教育债券以筹集教育经费。”罗泽南道,“臣计算过了,如果采取这个办法,朝廷每年需要发行6000万教育债券,财政赤字也将增加到9000万元。”
左宗棠在一旁插话“由于经年累月的用兵,现在朝廷的债务规模已经高达三亿六千万元,每年光是利息就要支出一千八百多万,而且每年还有近三千万的赤字要发债弥补。如果再增加六千万教育债券,朝廷的欠债可就实在太多了。”
不是一共发六千万教育债券,而是每年起码发六千万,光是增加利息负担就有三百多万对财政收入不过一亿几千万的大明中央财政而言,这根本就是个无法弥补的窟窿。
现在的大明朝廷是没有铸币权的汇丰银行是大明皇帝私有,并不是朝廷所有。因而朝廷发行的债券是没有办法以铸币权为担保,必须要用税收为保证。一年发行三四千万的公债,市场还能接受,要是发到上亿,还年年发行,肯定是没有人要的而且,也肯定还不出来,所以第一个办法根本就是在给朝廷出难题
朱济世冷哼一声,不置可否。
“第二个办法是把义务教育推给地方,由地方发债或自行加税。这样义务教育就可以分阶段进行,有条件的先上,没有条件的后上,条件好的高标准,条件差的就搞低标准。”
罗泽南又接着提出了第二个政治上也很正确的义务教育免费办法。
左宗棠则在一旁补充道“皇上,现在立宪议会里的不少议员也赞成这个办法这样实行的话,皇上和朝廷就占了理了。”
也就是说,朱皇帝和朝廷是政治正确的。可是地方债券又要用什么做保呢现在是金银货币的时代,不是靠印钞机就能变出钱的。而且,明洋和汇丰行的信誉已经在世界上树立起来了,这对大明发展工业化来说是个很大的助力,如果汇丰行滥发货币购买债券的话,这好不容易树起来的牌子一倒,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果汇丰银行都不敢买那些地方债,还能指望普通商人掏腰包吗
至于加税,就更加是异想天开了。大明的税收办法是类似于这个时代的资产阶级国家,地方公局在税收方面的权力很大除了关税、盐税、进出口物税、利息税、印花税这几项不多的税收权力是掌握于中央之外,大部分税权都在地方。
而地方议会议员又是由纳税大户们公推的,他们怎么可能通过加税几千万上亿的法案去办义务教育那些有资格推选地方公局议员或是参选议员的人,都是颇有身家的,他们的子孙根本不会去上公立小学
现在大明的农业税并没有多少提升空间,现在汉地18省一共有耕地约12亿亩,负担的田赋约12亿银元。可别以为这是小数目,同时代的满清,一年的财入也不过四千余万两另外,种地这种事情,除非是经济价值极高的作物,否则真是没有多少利润的。一亩上田即便风调雨顺,一年下来能有四石谷子已经是大丰收了。四石谷子可不是四石白米粜给粮商顶多就是三块银元,扣去不包括田赋在内的各项成本,也就是15元到2元钱的毛利,而上田的田赋是15个大铜元,差不多占到种植一亩上田毛利的10。而且,在大明地方士绅官员的把持下,上田、中田、下田的划分判定可不是根据产量来的,而是要看田土在谁手中
所以田赋是不能加的,要加也只能加工商业的税。而增加六七千万工商业税,就意味着工厂主和商人们的利润要减少六七千万元。而在大中华关税同盟内的资本可是自由流动的,日本人那里可没有那么重的税未完待续
1024744349383198
第1028章义务教育还是利益求月票
“这不过是推卸责任。”朱皇帝冷冷一笑。义务教育这事儿对地方上的士绅官商有什么好处他们的子弟都在上价高质优的私立学校,让这些控制地方的财主掏钱去给穷人办教育,一万年都甭想成功
朱皇帝冷冷道“朝廷占理有什么用,义务教育还是不成功。罗山,说说第三个办法吧。”
罗泽南苦笑了一下“第三个办法是不搞强制的义务教育,老百姓愿意出2块钱就让孩子上学读书,不愿意出就拉倒。”
“哈,这个还叫义务教育”朱济世翻了翻眼睛。如果让底层老百姓自愿送娃娃去上学,甭说是收2元钱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