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85(2/2)
“可是,总督阁下,这不等于放弃了整个喀尔喀蒙古吗”
穆拉维约夫点点头“嗯,没错必须要放弃喀尔喀蒙古。我们的战略是用空间换时间。将主战场放在尽可能远离明军后勤基地的贝加尔湖以南。因为距离后勤基地越远,明军的力量就越弱,对我们的防守就越有利。”
“总督阁下,从地图上看,明军兵分两路,其中南路明军应该是苗沛霖的练军,或许我们可以集中兵力先摧破明军南路”
奕欣露出了跃跃欲试的表情,这些日子他已经读了不少兵书,还重点研究了努尔哈赤、皇太极两朝清军对明军作战的全部战例。已经是熟读兵书了,所以一眼就看出了明军部署上面的漏洞分兵则弱啊奕欣的八旗军可以动员七八万。俄军至少能出五千,应该有实力击破其一路吧
这个就叫“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据说是努尔哈赤军事思想的精髓。
“不,不能这样。”穆拉维约夫看了看奕欣。然后就是一盆冷水泼了下去,“打不过的,明军有10000人的近卫骑兵,是由法国教官按照法国重骑兵的标准训练装备的。连我的哥萨克骑兵都打不过他们,如果换成你的八旗骑兵,他们一个能打十个所以苗沛霖手中只要有5000近卫骑兵,我们就没有办法在草原上击败他了。”
奕欣的神色顿时垮下来了。一个明军近卫骑兵能打十个八旗劲旅这也忒牛逼了吧不过他知道穆拉维约夫说的话很可能是真的,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八旗兵真的有点烂。
看来努尔哈赤军事思想已经过时了,因为那个时候明军可没有一个打十个的近卫骑兵啊。
他轻轻叹了口气“那么还有几十万八旗妇孺要怎么安排能不能给他们在贝加尔湖周围分配土地”
“这个会由西西伯利亚当局安排的,贝加尔湖周围很可能成为战场,让他们滞留在战场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穆拉维约夫一本正经的说道。不过他心里面却在想“还想要土地俄国人都没有那么好的待遇还是老老实实当农奴吧,西西伯利亚那里有许多贵族农庄。应该非常需要农奴的,很好安排他们的。就是路有点远,如果步行过去的话,应该只有最强壮的妇孺可以到达,所以他们会是很好的农奴”
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现在已经被布置成了一个作战室。殿中的御座已经被挪走了,墙壁上挂起了巨幅军用地图,一幅漠北蒙古的地形图,一幅是黑龙江沿岸地形图,还有一幅是新疆中亚地形图。都是按照西方军事测绘标准精心绘制的,不过却未必有多精准。
大殿中央还摆了一个巨型沙盘,上面显示的是漠北蒙古和贝加尔湖周围的地形。这是明军在1853年和1854年的主战场,其中买卖城、尼布楚城和伊尔库茨克城都由一个星堡模型替代。很显然,穆拉维约夫的战略对朱皇帝的法国军事顾问们来说根本不是什么秘密,这都是俄国人在欧洲战争中用老了的办法。
“皇帝陛下,如果我的预料不错,穆拉维约夫是不敢同明军野战的。在蒙古贝加尔战场,他的策略应该是固守买卖城、尼布楚城和伊尔库茨克城。利用遥远的距离和1853年冬天进行拖延战术,可能还会出动精锐骑兵骚扰我们的后勤线。而在东西伯利亚沿海,他可能会固守尼古拉耶夫斯克和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根据情报,自1850年开始,俄国人就在上述地区构筑大型星堡了。”
担任明军副总参谋长的老皮尔手里捏着根很长的教鞭,在大型沙盘台上这里敲敲那里点点,给朱皇帝介绍着中俄双方的态势。由于整个东线战场都比较靠近中国的核心区域,所以总体上的优势是在中国一边。不过穆拉维约夫也不是没有可战之力,奕欣手中的几万八旗兵肯定会为俄人所用。
“俄国人能在东线负担几万人的后勤补给”
“可能吧”老皮尔摇摇头,“尼布楚和贝加尔湖周围有一些耕地,色楞格河流域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垦,黑龙江北岸也有满人的农庄。我想穆拉维约夫手中应该有些存粮吧。不过他应该不会把奕欣手下所有的旗人都留在东西伯利亚,会把不能作战的人口全都疏散到叶尼赛河以西,分给贵族农庄当农奴。”
“当农奴真是个不错的出路啊”朱济世冷笑了一声,“看来亚历山大皇太子还是没有能废除俄国的农奴制啊。”
“这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老皮尔笑道,“或许这一次的失败会让俄国人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如果俄国进行了废除农奴制和宪政改革,她将展现出非凡的发展潜力。我的陛下,您应该做好同俄国人长期斗争的准备。俄罗斯是不会被一次失败所打倒的,俄罗斯人的坚韧和顽强早就被欧洲历史所证明了。”
“大不了就是一场几十年上百年的烂仗”朱济世背着手在沙盘台前慢慢转悠起来,语调有些嘲讽地道,“我想,一定有一些欧洲强国盼望着大明和俄罗斯这两个陆上强国长期对立吧朕为什么不让他们如愿以偿呢”
老皮尔微微皱眉,似乎不大明白朱皇帝的话。朱济世却冷冷地笑了起来,扭头对总参谋长刘炯命令道“刘卿,我希望东南两路大军可以在5月底以前拿下库伦,在冬季到来之前,明军应该夺取买卖城另外,工程兵还应该在1854年结束之前将铁路铺设到买卖城。”
811440048450503
第685章在铁路工地上第五更
第五更奉上,大大们,还有票票吗
哗啦啦的马蹄敲打在口外的官道上面,十来匹骏马疾驰而来。当先一骑骏马上的骑士忽然勒住了缰绳,跑得正欢的蒙古骏马就是一阵嘶鸣,用两只后蹄站立了起来。马上的人物,红袍乌纱,腰悬佩剑,好似一个将要投笔从戎的儒官,正是新任库张铁路督办胡林翼。
官道一侧,正是一座大型工地。
供上万人居住的营盘已经在平整建设。从东北的集体农庄调集来的壮丁,还有从北直、山东、山西等地募来的劳工,正狼吞虎咽地嚼着高粱面饼卷。簇拥的一团一团的。工头们还在嚷嚷“快点吃,吃饱了还要干活儿皇上下了圣旨,光复7年年底前一定要把铁路铺到买卖城,要不然谁都没有好果子吃”
听到工头吓唬人的话,胡林翼脸上露出了苦笑的表情,这次的差事不容易啊修一条张家口通往买卖城的铁路还必须在1854年内完工。要是不能按期完成,皇帝老子拿这些苦哈哈的工人是没有办法的,不过自己这个铁路督办可就要倒霉了。因为这次的差事是军令不能按时完工,就是军法从事啊
好在工程预算挺足的,只是轻便铁路的标准,就按照一里5000银元拨付预算,2500里铁路有1250万建设经费。而且,只要保质保量完成,建设经费的余款是可以让督办衙门的官员分了搬回家的。所以胡林翼这次得到的差事也算是个肥差。他已经让督办衙门的洋人工程师和会计师计算过了。这次的工程。满打满算有1100万就足够了。最后。总能落下150万银元
而为了能多分点钱,这个衙门的人员是非常精简的,除了必要的工程师和会计,穿官袍的人还不到100个。而且也没有在北京城内占一个大号的衙门,而是在天津商埠租了几间办公室话说这个所谓的铁路督办衙门,怎么看着那么像个商行呢
一个穿着粗布长袍,戴着眼镜,脖子里面挂着个算盘。还长了对招风耳朵的中年男子一路小跑似的迎了出来。朝刚刚从马上下来的胡林翼拱拱手,满脸堆笑着道“胡大人,一路可安好,今儿不早了,要不要歇息一个晚上再视察工地”
这个男子是个山西人,话音当中都是老陈醋的味道儿。他名叫乔致庸,是铁路督办衙门的帮办。他是晋商出身,早些年花钱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