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灵隐问心(1/2)
接连几位师长的点拨,如同几股清泉汇入心田,让我对音律、对学问、乃至对自身,都有了新的体悟。然而,心中也由此生出更多细微的困惑,如同夏日湖面被风吹皱,看似波澜不惊,底下却暗流潜藏。我决定再去一趟灵隐寺,并非为了寻求某个具体的答案,或许只是想在那份固有的清寂中,寻得片刻的沉淀,也想听听慧觉师父会怎么说。
依旧是清晨,避开一日中最毒的日头。老周头驾着油壁车,将我送至灵隐山脚。独自沿着青石板小径向上,晨露未曦,空气里满是草木被夜雨洗涤后的清新气息,混着香火与苔藓的沉静味道,将山下的烦嚣与暑气远远隔开。
行至后山寒潭边,不出所料,慧觉师父依旧坐在那块熟悉的青石上,灰布僧袍,须眉皆白,仿佛与这山、这潭、这古松早已融为一体。潭水比春日时更显幽深碧绿,倒映着天光云影,静谧得让人心慌。
“慧觉师父。”我上前,合十行礼。
他缓缓睁开眼,目光依旧澄澈平和,落在我身上,仿佛能穿透衣衫,直抵内心。“苏小施主来了。”他声音苍老,却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眉宇间少了些浮气,多了些沉静,看来近日颇有进益。只是……这沉静之下,似乎还有些东西,未能完全落地。”
我心中微凛,师父的洞察力总是如此惊人。我在他对面的石头上坐下,将近日的困惑娓娓道来:“师父,弟子近日随几位师长学习,云姨教我琵琶要‘清’,范先生教我古琴要发‘心音’,秋先生教我洞箫要一个‘真’字,陈老先生教我学问要‘思危虑远’。每一位师长的话,弟子都觉得大有道理,努力遵循,可有时又觉得……不知该以哪个为准绳,仿佛脚下同时有几条路,反而有些不知该先迈哪只脚了。”
我没有提及揽月舫的纷扰与小院的热闹,但这些外在的境遇,无疑也加剧了我内心的这种微妙的混乱感。
慧觉师父静静地听着,目光投向那方平静无波的潭水,并未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反问道:“施主,你看这潭水,它清吗?”
我看了看那碧绿幽深的潭水,点头:“清,清澈见底。”
“它静吗?”
“静,波澜不兴。”
“那它‘真’吗?”慧觉师父又问。
我一愣,不明所以:“潭水……就是潭水,自然是‘真’的。”
慧觉师父微微一笑,拾起一枚小石子,投入潭中。“咚”的一声轻响,涟漪层层荡开,模糊了倒影,也搅动了那份绝对的清澈与平静。
“你看,”他缓缓道,“‘清’、‘静’、‘真’,都是这潭水本来的样子。不是它刻意去‘追求’清,也不是它努力去‘保持’静,更不是它想着要‘表现’真。它只是如其本然地在那里,该清时清,该映照万物时便映照,有石子投入,便起涟漪,风来了,便生波纹。涟漪散了,它又回归本来的清与静。它从不会问自己,‘我这样清,对不对?’‘我起了涟漪,是不是就不静了?’”
我凝神听着,心中仿佛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
“你的诸位师长,指给你的都是通往本心的路径,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慧觉师父的声音平和而有力,“手指很重要,没有手指,你可能找不到月亮的方向。但你不能只盯着手指看,忘了天上的月亮。更不能因为看到了好几根手指,就不知道该看哪一根,在原地打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