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澄潭鉴心(2/2)
行至寒潭边,果然见慧觉师父依旧坐在那块青石上,灰布僧袍,须眉皆白,仿佛自上次别后便未曾移动过分毫。潭水较之春日似乎更显幽深碧绿,水面平静如镜,清晰地倒映着周遭的苍崖翠柏与一方蓝天,偶有落叶飘下,漾开圈圈极淡的涟漪,更添静谧。
“慧觉师父。”我与王珩上前,合十行礼。
慧觉师父缓缓睁开眼,目光澄澈如潭水,在我和王珩身上掠过,并无讶异,只淡淡道:“二位施主来了。”他看向我,“苏小施主眉宇间少了几分浮气,多了些许沉静,看来近日颇有进益。”
我恭敬道:“蒙师父此前点拨,学生略有所悟,然心中仍有滞碍,特来请教。”
王珩亦道:“晚辈王珩,打扰师父清修。”
慧觉师父示意我们在旁边的石头上坐下。我将在修行《松涛》时,对栖霞先生所言“空”境的困惑,以及尝试联系琴箫、却总觉得隔着一层的感受说了出来。
慧觉师父静静听完,目光投向那方幽潭,缓缓道:“施主可知,为何水面平静,方能映照万物?”
我凝神思索,答道:“因心无波澜,外境方能清晰呈现。”
“然也。”慧觉师父颔首,“‘空’非死寂,乃‘能容’。心如潭水,妄念如风。风过水动,影像便碎。非是影像不美,而是心水未平。”他拾起一枚小石子,投入潭中,看着那涟漪层层荡开,模糊了倒影,“修行非是摒除万籁,而是于万籁喧嚣中,保持心水的澄澈与平静。音声是外缘,心是本体。执着于音声的‘空’或‘有’,便是逐物。不逐于物,方能照见本来。”
他又看向王珩:“王施主以为如何?”
王珩肃然道:“师父所言,深得我心。譬如作画,意在笔先,心中若无丘壑,纵有丹青妙笔,亦难成气象。心为根本。”
慧觉师父微微一笑,不再多言。
我望着那渐渐恢复平静、重新清晰映照出天光云影的潭水,心中那片迷雾仿佛又被拨开了一层。是啊,无论是追求《松涛》的“空”,还是执着于琴箫技艺的“有”,若心随境转,便落了下乘。真正的“定静”,是在一切境遇中,保持内心的澄明与自主。
又在潭边静坐了片刻,感受着这份山林的幽寂与心灵的洗涤,我与王珩方才起身告辞。
慧觉师父阖目不语,只在我们转身时,苍老的声音随风传来:“春去夏来,皆是因缘。莫负当下,莫问前程。”
下山路上,我与王珩都沉默着,各自回味着方才的禅机。阳光透过枝叶,在林间小径上投下晃动的光斑,鸟鸣声愈发清脆。
至山门前,王珩方开口道:“慧觉师父一言,令人深思。今日与娘子同行,听师一席话,珩受益匪浅。”
我亦真诚道:“多谢公子今日相伴引路。”
他笑了笑,目光清朗:“娘子客气了。既已送至,珩便先行一步。”说罢,拱手一礼,利落地翻身上马,带着小厮离去,背影洒脱。
我站在原处,看着他远去的身影,又回头望了望那隐于苍翠之中的千年古刹,心中一片宁静安然。
乘上油壁车,踏上归途。车帘外,钱塘的山水依旧,而我的心境,仿佛经过这灵隐禅音的洗涤,愈发清澈了几分。
慧觉师父说得对,莫负当下,莫问前程。于此尘世中,守住内心一方清明潭水,便是最好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