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晓渡钱塘:我的苏小小人生 > 第178章 门外知音

第178章 门外知音(2/2)

目录

“倘若我心中的山水,你眼中都看到……

我便一步一莲花祈祷……”

最后一句余音袅袅,在安静的室内缓缓消散。我抱着琵琶,久久未动,仿佛还停留在那个一步一莲花的祈愿世界里。

就在这时,一阵清晰的击掌声自院门外响起,打破了满室静谧。

“妙!妙极!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我心中一惊,抬眸望去,只见院门不知何时被推开少许,竟是王珩,他今日未着那日诗会上张扬的湖蓝色锦袍,换了一身更为低调的雨过天青色常服,发束玉冠,眉眼间的疏狂之气收敛了不少,添了几分文士的温雅,长身玉立于门外,脸上带着毫不掩饰的惊艳与赞叹之色。他并未贸然进来,只是站在门槛之外,隔着小小的庭院望向我,眼中光芒闪动,比那日诗会上更为炽热。

“苏娘子,”他拱手一礼,语气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王某冒昧,在门外驻足良久,实因此音此调,闻所未闻,动人肺腑,一时忘形,还望娘子恕罪。”

我放下琵琶,起身还礼,压下心中的一丝波澜:“王公子过誉了。不过是信手拨弦,自娱之作,难入方家之耳。”我心中快速思索,他何时来的?听到了多少?

王珩却似看穿我的想法,坦然道:“王某本欲前来拜会,与娘子探讨诗文,刚至门外,便闻仙音,不敢打扰,故而驻足聆听。不想……”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我手边的琵琶上,语气充满了不可思议的感慨,“不想娘子不仅诗才清丽,于音律一道,竟也有如此超凡脱俗的造诣!此曲空灵婉转,意境高远,词句更是……更是通透豁达,直指人心。王某自诩也听过不少名家演奏,却从未有一曲,能如方才这般,让人心神俱静,尘虑顿消。”

他的赞誉发自内心,不似作伪。我看着他眼中那毫不掩饰的欣赏与探究,心中了然。诗会上,他见识的是我的急智与诗文功底;而今日,他意外窥见的,是另一个层面、或许更接近我灵魂内核的东西。

“王公子谬赞了。”我依旧保持平静,不欲在此话题上深入,“不知公子今日前来,所为何事?”

王珩这才仿佛从音乐的震撼中完全回过神来,笑道:“原是读了一卷前人手札,中有几处关于钱塘风物的记载,似与今时略有不同,想起娘子乃钱塘人氏,又学识渊博,特来请教。不想竟有如此意外之喜。”

他这话说得巧妙,既表明了来意,又将方才的“偷听”归结于美好的意外。

我引他至堂屋坐下,贾姨奉上清茶。王珩果然取出了一卷古籍,就着其中的记载与我讨论起来。他的问题颇有见地,并非泛泛而谈,显是真正下过功夫的。我也收敛心神,依据苏小小的记忆和自己的理解,一一作答。

交谈间,我能感觉到,他的目光时而会落在我身上,那其中除了文人间的欣赏,似乎又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更深层次的好奇与……触动。

直到夕阳西斜,王珩才起身告辞。临走前,他再次看向堂屋角落那安静放置的琵琶,语气真诚地说道:“苏娘子,今日闻此仙音,实乃三生有幸。望他日,还能有缘再闻清响。”

我将他送至院门,看着他挺拔的身影消失在巷口,心中有一丝淡淡的了然。

《半壶纱》的弦外之音,似乎在不经意间,又拨动了另一人的心弦。而这后续的乐章,会如何谱写,尚未可知。

我转身回到院中,一阵微寒的春风拂过,枇杷树的枯枝轻轻作响。日子还长,学习,成长,以及这些不期而遇的人与事,都将是这条漫长道路上,或深或浅的印记。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