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风雅叩门(1/2)
午后阳光正好,积雪消融得更快,青石板路湿漉漉的,反射着天光。我与贾姨先去了顾嬷嬷的住处。顾嬷嬷并非一直住在我们左近,她在城中有处安静的宅院,平日里深居简出。
叩响门环,来应门的是个沉默寡言的老仆。通报后,我们被引至花厅等候。厅内陈设简洁,一尘不染,桌椅摆放的角度都透着一丝不苟的严谨。不过片刻,顾嬷嬷便来了。她今日穿着一身玄色缂丝镶边的深青色袄裙,头发梳成紧实的圆髻,簪着素银簪,身形挺拔如松,目光依旧沉静而锐利。
“嬷嬷新年好,愿您新岁安康,福寿绵长。”我与贾姨恭敬行礼。
顾嬷嬷微微颔首,受了礼,目光在我身上停留片刻,尤其是在我挺直的背脊和合度的礼仪姿态上扫过,淡淡道:“气韵较之去年,沉静了些许,红衣也尚算得体,未失分寸。”这已是她极高的评价。
我奉上年礼,是几样上好的滋补药材和一块质地细密的深色衣料。“小小的一点心意,望嬷嬷笑纳。”
顾嬷嬷并未推辞,让老仆收下,随即从袖中取出一个小巧的紫檀木盒,递给我:“女德女诫,虽已教你,然世间道理,不止于此。此书乃前朝一位女史所着杂记,于人情世故、立身处世略有见解,你闲暇时可观之,未必全信,但求有所启发。”
我心中微动,双手接过。顾嬷嬷给的,从来不只是礼仪规矩,更是生存的智慧。这份新年礼物,格外厚重。
“谢嬷嬷教诲,小小定当仔细拜读。”
在顾嬷嬷处并未久坐,她性子清冷,不喜虚言。告辞出来,我轻轻舒了口气,仿佛通过了一场无形的考核。
接下来,是此日拜年最后,也最需斟酌的两处——梅溪散人与栖霞先生。这两位文坛名士,性情迥异,住处也一东一西。
我们决定先去位于西湖茅家埠附近的“听蕉轩”,拜访梅溪散人。穿过熙攘的街市,越靠近湖边,人迹渐稀,空气愈发清冷。沿着一条被积雪半掩的小径前行,不多时,便望见了那片熟悉的芭蕉林。
听蕉轩名副其实,即便是在万物凋敝的冬日,屋舍四周那些高大的芭蕉树依旧挺立,只是宽大的叶片不复盛夏的碧绿舒展,边缘带着枯黄,被厚厚的积雪压得微微弯垂,显得格外沉静。可以想见,待到春夏,清风拂过,这里必将重现那一片飒飒如听雨声的盎然绿意。此刻,轩内似乎颇为安静,与元日的热闹形成对比。
我轻轻叩响了院门。不多时,一个青衣小童开了门,认得我,笑着行礼:“苏娘子新年好!先生正在轩中赏雪烹茶呢。”
“有劳通禀,学生苏小小,特来给先生拜年。”
小童引我们入内。穿过庭院,来到“听蕉轩”正堂。梅溪散人果然在轩中,他穿着一身厚实的褐色布袍,外罩一件半旧的玄色鹤氅,正临窗而坐,面前红泥小炉上茶烟袅袅。他面色红润,见到我,未语先笑,显得很是随和亲切。
“小小给梅溪先生拜年,祝先生新岁文思泉涌,笑口常开,身体康健!”我上前敛衽行礼。
“好好好!快快请起!”梅溪先生笑着虚扶,目光落在我身上的红衣上,点头赞道,“新年新气象,小小娘子这一身,正合时宜,瞧着就喜庆!也祝你新岁才思敏捷,技艺精进!”
我奉上年礼,是一盒湖州产的极品紫笋茶。“小小的一点心意,知道先生爱茶,愿先生品茗时能常葆清雅心境。”
梅溪先生接过茶盒,打开嗅了嗅茶香,眼中笑意更浓:“好茶!紫笋清韵,正合我意!小小你有心了。”他放下茶盒,从身旁的案几上取过一个锦盒递给我,“老夫也没甚好东西,这是前几日友人送来的一方歙砚,石质尚可,雕工也还雅致,你拿去用,莫要辜负了好笔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