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枇杷荫下(2/2)
我垂下眼帘,用银签子轻轻拨弄着菱角。阮郁在李府诗会的短暂停留,是礼节性的应付,还是另一种形式的观察?他像是在用这种方式,不动声色地丈量着钱塘所谓的“才女”圈层,而结果,显然未能令他满意。这让我更加确定,他前次的市集“偶遇”与打听,目标明确,就是冲着我而来。不是因为我是“才女”之一,而是因为,他可能认为我是“不同的”那一个。
这份“不同”,带来的并非荣耀,而是需要更加审慎应对的审视。
“个人性情不同,际遇自然也不同。”我抬起眼,将剥好的菱角肉分给她们,语气温和而淡然,“他人的诗会是他人的风光,我们自有我们的清欢。来,尝尝这菱角,很是鲜嫩。”
我将话题轻轻引开,不愿在友伴面前过多谈论阮郁,那会显得他过于重要。柳茵和阿萝很快便被菱角的清甜吸引,又兴致勃勃地说起了绣花的新样子,邻家娘子新生的胖娃娃……
树影婆娑,蝉鸣悠长。友伴的纯粹情谊,如同这枇杷树的浓荫,为我隔绝了外界的纷扰与探究。我知道阮郁在观察,在评估,但我无需为此改变分毫。我只需继续我的生活,读书、习字、弹琴、会友,在我的世界里安然生长。
他若真是慧眼,自会看到这份安然背后的坚韧与丰盈;他若只是猎奇,那么我这方小院的围墙,也足够将他隔绝在外。
(阮郁视角)
驿馆内,阮郁听完了玄墨关于李府诗会的回报,神色平淡。
“如此说来,尽是些陈词滥调,乏善可陈?”
“是,公子。所作诗文多为摹仿,谈吐亦多迎合之意。”玄墨据实以告。
阮郁挥了挥手,玄墨退下。他走到窗前,目光似乎能穿透街巷,望向西泠桥方向。李府诗会,印证了他的猜测,钱塘的闺秀圈,大多未能脱出窠臼。这让他对那个能在市集中淡然谈论“根本”,能在诗作中流露出超然心性的苏小小,更加好奇。
他并未再去刻意制造“偶遇”。过犹不及。他需要让这场观察更自然,也更深入。他在等待,等待一个能真正窥见她内在光华的机会,一个并非由他刻意安排,却能让她自然展现智慧与心性的契机。他有的是耐心,就像垂钓的渔夫,深知最大的鱼,往往需要最沉的住气。
而对于苏小小,她在友伴的欢声笑语中,安然享受着这个下午。外界的风,暂且吹不进这枇杷荫下的清凉世界。她的琴案静默,她的书卷待展,她的路,依旧按照自己的节奏,从容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