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官宴初识 (阮郁视角)(1/2)
徐老大人的拜访似乎是一个信号,标志着阮郁在钱塘的行程从纯粹的私人游历,开始涉足更正式的社交圈。没过两日,钱塘府衙的一位张姓通判便遣人送来了请帖,邀他过府一叙。
这位张通判并非阮郁此行明面上要拜会的主要目标,但其在府衙中掌管刑名、水利等实务,权责不轻,是地方行政运转中的重要一环。阮郁心知,这既是地方官员对相府公子的例行示好,也可能存了试探之意。
宴设于张通判的别院。比起徐府的简朴,张府显得气派许多,亭台楼阁,假山池沼,一应俱全,虽不及京中高官府邸的恢弘,却也透着江南园林的精致与富庶。阮郁到时,院内已是灯火通明,丝竹隐隐。
张通判亲自在二门迎候,是个四十出头、面容白净、未语先笑的中年官员,言辞极为热情周到。“阮公子大驾光临,真是蓬荜生辉!快请,快请!几位同僚与本地几位贤达早已等候多时,皆欲一睹阮公子风采。”
阮郁含笑应对,随着张通判步入花厅。厅内已坐了七八人,除了几位身着官袍的官员,还有两三位看似是本地颇有声望的乡绅或文士。见他们进来,众人纷纷起身。
一番引见,阮郁依旧是那副令人如沐春风的姿态,笑容和煦,举止得体,与众人一一见礼,既不过分亲近,也无丝毫怠慢。他能感觉到,那些投向他的目光中,有好奇,有审视,也有不易察觉的讨好与算计。
宴席开场,自然是觥筹交错,宾主尽欢的场面。张通判作为主人,极力营造着热烈的气氛,不断劝酒布菜。席间谈论的多是钱塘的风土人情、物产丰饶,偶尔也涉及一些无伤大雅的官场趣闻,但都避开了真正的敏感话题。
阮郁并不多言,大多时候只是含笑倾听,偶尔在旁人问及京城风貌或阮相身体时,才得体地回应几句。他敏锐地察觉到,席间一位姓王的推官,似乎对文事颇为热衷,与身旁一位青衫文士低声交谈时,多次提及“诗会”、“新作”等词。
酒过三巡,气氛愈发活络。王推官大约是饮得多了些,话也多了起来,他转向阮郁,笑着举杯:“阮公子从京华而来,见识广博。不知可曾听闻我们钱塘近来一位才女的名声?”
阮郁心中微动,面上却不动声色,举杯相应:“哦?王大人说的是?”
“便是西泠桥畔那位苏小小苏娘子。”王推官语气中带着几分与有荣焉的夸耀,“年纪虽轻,却真是锦绣心肠,诗词清丽脱俗,更难得的是精通音律,琵琶技艺堪称一绝。前次在梅溪散人的雅集上,一首自度曲《春湖行》,诗乐相和,可是惊艳四座啊!”
“是啊,”旁边那青衫文士也接口道,神态颇为推崇,“苏娘子之才,灵秀天成,不似凡品。尤其那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状西湖之景,可谓神来之笔,便是放在京华,想必也是不遑多让的。”
苏小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