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晓渡钱塘:我的苏小小人生 > 第64章 春筵酬师

第64章 春筵酬师(1/2)

目录

心中那个答谢师长的念头一旦生根,便如同得了雨露的藤蔓,疯狂滋长起来。我将自已关在灶间里的时间愈发长了,对着那些油盐酱醋、时令菜蔬,时而蹙眉凝思,时而动手尝试,口中还念念有词。贾姨几次好奇地探问,我都只神秘兮兮地抿嘴一笑,将她轻轻推出去:“贾姨,您就容我卖个关子,明日……明日定让您和先生们都大吃一惊!”

我要做的,并非什么山珍海味,而是几道深深烙着林晓记忆、却又必须依着此时此地风物巧妙改头换面的家常滋味。除了先前试做成功的“赤玉镶金”(即改良版西红柿炒蛋)和“辛香碧玉簪”(凉拌胡瓜),我又琢磨了几样。

一是“莲塘跃鲤”。取现捕的鲜鱼,不用常见的蒸或脍,而是模仿松鼠鳜鱼的思路,将鱼身细细切出花纹,用此地能找到的、味道最接近淀粉的葛粉薄薄挂上一层,入油锅炸至外酥里嫩,定型如跃波之鲤。再用新采的莲藕磨汁,混合梅子酱、饴糖与少许盐,熬成一碟酸甜馥郁、色泽红亮的浇汁。此菜重在形与味,求其新奇有趣。

二是“翠釜藏珍”。便是改良版的“地三鲜”。此时没有土豆,便用口感绵密的芋艿替代,与新鲜的莴苣(此时称为千金菜)、紫色的圆茄同烧。不用酱油,只用豆豉捣碎与熟油调和,加以蒜蓉、茱萸末一同煸炒,最后烹入少许黄酒,取其咸香软糯,滋味浓厚。

三是“玉糁羹”。灵感来自东坡羹,但更趋近现代的蔬菜粥。用上好的粳米慢火熬成粥底,投入切得极碎的荠菜、嫩笋尖,以及搓成的极小鸡肉茸,最后撒上一点点提味的野芫荽。求其清淡鲜美,暖胃舒心。

还有一道点心,“金玉满堂”。实则是用南瓜(此时称番瓜,虽不普遍,但钱塘已有种植)蒸熟碾泥,和以糯米粉,包入少许甜豆沙,做成小巧圆子,滚上一层炒香的黄豆粉。寓意好,口感也软糯香甜。

我细细盘算着菜单,反复试验着调味,力求在有限的条件下,还原那份记忆中的神韵。贾姨虽不明就里,但见我如此投入,也便由着我,只在一旁帮我打理琐碎,看向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慈爱而又略带困惑的温柔。

翌日,天公作美,晴光潋滟。小院被打扫得纤尘不染,枇杷树的浓荫下,早已摆好了那张平日极少使用的、略大些的柏木八仙桌,周围设了数张藤椅。桌面上铺着贾姨压箱底的素色麻布,虽不华丽,却洁净挺括。

将近午时,客人们陆续到了。

陈老先生最先到,依旧青衫素净,神色平和。

紧接着是云娘子,她今日穿了件雨过天青色的襦裙,更显清雅。

范先生与秋先生竟是联袂而至,一个严谨,一个洒脱,相映成趣。

顾嬷嬷是最后到的,她步履沉稳,衣着依旧一丝不苟,发髻梳得油光水滑,只是眉宇间比往日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柔和。

郑先生也来了,作为引路人与忘年交,自然在邀请之列。

贾姨热情地将诸位师长迎入院中。大家彼此寒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被这设于树下的、别致而温馨的宴席所吸引,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不同于往日书斋或雅集的、轻松愉悦的气息。

我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那混合着紧张与期待的微澜,与贾姨一起,将精心准备的菜肴一道道端上桌。

当那些色泽鲜亮、形制别致的菜肴呈现在众人面前时,我清晰地看到了他们眼中毫不掩饰的惊讶。

“这是……”陈老先生的目光落在形如跃鲤的鱼上,略带探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