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山径偶遇(2/2)
“施主可曾仔细观过这山间之云?”他忽然问道。
我一怔,顺着他目光望去。夏日清晨,天际有丝丝缕缕的薄云,正被高空的风缓缓推动,变幻着形状。
“云聚云散,形态万千。有时如峰峦,有时如奔马,有时又如轻纱。”他缓缓道,“山下之人,见其形,或赞其壮丽,或叹其飘渺。然则,云自身可知自已是何形状?可曾执着于某一刻的形态?”
我若有所思。
“云只是云。”他收回目光,看向我,眼神深邃,“因缘聚会,则显其形;因缘散去,则复归于空。它不执着于聚,亦不恐惧于散。形态万千,皆是其性空之体现,何来真幻之别?”
他顿了顿,声音愈发平和:“施主之于湖心亭,之于西泠小院,亦复如是。名声是聚,清寂是散;赞誉是聚,平淡是散。皆是因缘际会,皆是‘苏小小’生命长卷中,不同时节、不同光线下呈现的样貌。执着于亭中之‘我’为真,则生骄矜;执着于院中之‘我’为实,则生固步。皆是我执。”
“那……弟子当如何?”我轻声问,心中那团迷雾似乎被吹开了一角。
“如实观之,如实受之。”他言简意赅,“亭上风光好,便领略其壮阔;院中日月长,便品味其幽静。风来时,竹叶会响;雨落时,湖面会皱。此乃自然之理。只需常观内心那面‘镜子’,莫使其蒙尘。镜中映出亭台,便知是亭台;映出院落,便知是院落。镜体本身,何曾动摇?何曾分别?”
镜体本身,何曾动摇?
这句话如同暮鼓晨钟,重重敲在我心上。是啊,无论是默默无闻的苏小小,还是初绽头角的苏小小,那个能感受、能思考、能创造的本心,不正是如如不动的“镜体”吗?外境的变迁,如同镜中影像,来来去去,而镜子本身,清澈依旧。
我长久以来那细微的惶惑与对“真我”的执着,在慧觉师父这如清风朗月般的话语中,渐渐冰释。重要的不是处于何种境遇,而是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能保持那颗观照自心的、清醒而安宁的“镜心”。
“多谢师父点拨。”我深深一揖,心中充满了感激与一种豁然开朗的轻安。
慧觉师父含笑受礼,不再多言,转身沿着来路,缓步而下,灰色的僧袍很快便隐没在苍翠的山林之间。
我独自站在石台上,望着脚下气象万千的西湖,又回头看了看那条通往幽静处的山径。阳光炽烈,山风拂面。
湖心亭的掌声与西泠小院的雨声,皆是生命的美妙音符。我不再纠结于孰轻孰重,孰真孰幻。它们都是我,都值得珍惜与体验。
重要的是,无论身处何方,声名几何,我都要努力擦亮心中那面镜子,让它清晰地映照万物,却不为万物所染。
带着这份新的了悟,我转身下山。脚步,比来时更加沉稳、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