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书铺偶遇(2/2)
“是呢,”那少女声音清脆,像黄莺出谷,“阿兄前日借的《南史》看完了,让我来还,再借一本《世说新语》。”她说着,将布包放在案上,目光好奇地转向我。
贾姨在一旁笑道:“柳家小娘子也来了。小小,这是住在隔两条巷子的柳家妹妹,单名一个‘茵’字。她兄长是位秀才,极爱读书的。”
柳茵落落大方地向我行了个平辈的见面礼,笑道:“这位便是苏家姐姐吧?早听街坊说起姐姐搬来了,一直未曾得见。姐姐也爱看书么?”
我连忙还礼:“柳妹妹安好。只是胡乱翻看,谈不上精通。”
柳茵性子活泼,凑过来看我手中的《山居杂咏》,说道:“栖霞子的诗是极好的,清淡有味,我阿兄也常夸赞。只是这刻本流传不广,郑先生这里也只有手抄本。”她又指着书架另一侧,“那边有些时下流行的诗文集子,多是些才子酬唱之作,辞藻华丽,热闹是热闹,我却觉得不如这些山野之音来得真切。”
她言语爽利,见解也有独到之处,我不由生出几分好感。我们便站在书架旁,低声交谈起来。她虽非出身书香门第,但因着兄长的影响,也识文断字,对诗词颇有自己的品味。她告诉我哪些书铺常有新书,哪些作者的集子值得一读,又说起钱塘城里近来文人雅集的趣闻,虽多是市井流传,却也生动有趣。
郑先生在一旁静静地修补着书册,偶尔抬头看我们一眼,眼中带着些许笑意,并不打扰。
贾姨与郑先生聊了些日常琐事,最终为我选了一卷新抄录的《昭明文选》补遗和一本时人编纂的《钱塘诗钞》,又为柳茵找出了《世说新语》。
付钱时,郑先生执意只收了成本价,言道:“小娘子潜心向学,是好事。这些书卷若能得遇知音,便是它们的造化。”
离开书铺时,柳茵与我并肩而行,热情地邀约:“苏姐姐,过两日湖上荷花该有早开的了,我们约上几个相熟的姐妹一起去泛舟采莲可好?比闷在家里有趣多了!”
我看着她亮晶晶的、充满期待的眼睛,又看了看身旁微笑不语的贾姨,心中暖融融的,点头应道:“好。”
走在回巷的青石板路上,阳光正好,微风拂面。手里捧着新得的书卷,鼻尖仿佛还萦绕着书铺特有的墨纸沉香,耳边回响着柳茵清脆的话语。
这一次书铺之行,收获的不仅仅是两册书,更是一种悄然打开的、与这个时代同龄人交往的可能。我不再仅仅是困于小院、被动接受教导的苏小小,也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微小的社交圈子。
原来,在成为那个传奇的苏小小之前,她也可以拥有这样寻常的、带着书卷气和友情的午后。而这一切,正缓缓地、真实地,向我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