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影综:我在韩剧做有钱人 > 第24章 唐门篇4

第24章 唐门篇4(2/2)

目录

等到江湖小栈后续更详细的调查报告慢慢被高层知晓时(包括烈阳会救助平民、送回杨氏骸骨、以及他们与东岛当权者千年世仇的背景),一切都晚了。

拔剑门的山门前,几乎已经空无一人。只剩下一个被杨家其他分支悄悄接走、保护起来的幼童——杨程军。

许多当初曾质疑、谴责甚至落井下石的江湖前辈,在得知全部真相后,内心都充满了无地自容的愧疚。他们意识到,自己一时的义愤和口嗨,间接导致了一个忠烈之门近乎灭族的悲剧。

从此以后,许多知情的老人见到被杨家抚养长大的杨程军时,总会不由自主地低下头,不敢与他对视。那孩子沉默的眼神,仿佛时刻在拷问着他们的良知。那是知道自己错了,却永远无法弥补,只能背负着这份愧疚度过余生的沉重。他们亏欠拔剑门,亏欠杨家,更亏欠这个一夜之间失去所有亲人的孩子。

这就是一段令人扼腕的因果循环:

因:唐炳为私利刺杀杨重山,结下血仇。

果:杨家十年报复,唐门元气大伤。

因:杨重山赠技烈阳会,埋下伏笔。

果:烈阳会为报仇介入绵山之战,使用斩天拔剑术。

因:斩天拔剑术暴露,引发唐门及江湖对拔剑门的猜疑。

果:拔剑门为自证清白,慷慨赴死,近乎灭门。

最终果:江湖众人愧疚难当,杨程军成遗孤,所有恩怨纠缠更深。

烈阳会、唐门、拔剑门(杨家),这三方的仇恨就此死死纠缠在一起,难以化解。烈阳会报复了唐门,却也间接害死了他们誓死效忠的“陛下”的满门忠烈。这笔账,又该如何算?其中曲折与无奈,正是杨程月对烈阳会又感恩又排斥的根源所在。

回首这段浸透了血与火、恩与仇的往事,各方立场交织,对错难分,最终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

最无辜者,莫过于拔剑门。其祸起之因,仅仅是门长杨重山老爷子一句仗义执言,便招致杀身之祸。其后人谨守门风,于国难当头之际,本欲倾力报国,却因无法言明的祖上渊源(赠技烈阳会),被卷入无端的猜忌与自证陷阱。为证清白,全门上下慷慨赴死,几近灭门,其情可悯,其境可悲,其牺牲壮烈,堪称这段恩怨中最大的悲剧。他们从未做错什么,却承受了最惨痛的代价。

烈阳会,其行可议,其心可鉴,其情可原。他们恪守誓言,铭记杨重山厚恩,于抗战中刺杀敌酋,救助无辜,送回英烈骸骨,此为大义。他们针对唐门的报复,源于效忠以及为杨重山复仇的执念,手段酷烈,虽情有可原,但其在绵山施展斩天拔剑术,间接将拔剑门置于死地,客观上造成了恩人门派的覆灭,其行为本身充满了矛盾的悲剧色彩。他们算不得错,却也在因果链上推了一把。

唐门,既是慷慨壮烈的英豪,亦是仇恨最初的播种者。于国族存亡之际,唐门十杰挺身而出,刺杀敌寇,血战绵山,其行可歌可泣,无愧于“英豪”二字。然而,追溯源头,若非当年唐炳文为私利,以卑劣手段刺杀仁厚的杨重山,便不会结下这最初的血仇,也不会引来烈阳会不死不休的报复,更不会导致后续一系列连锁反应。他们是国难的英雄,却是这场绵延数十年私仇的“因”的制造者。功过难以相抵,其壮烈与其最初的卑劣,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命运的无奈与轮回正在于此:

当杨家历经十年报复,或许内心仇恨稍平,试图让往事随风之时,新的仇恨(绵山之战、拔剑门覆灭)又由烈阳会之手种下,迫使杨家不得不再次面对。当唐门在抗战中流尽鲜血,或许自以为偿还了部分罪孽时,却发现旧的仇家未消,新的仇家(烈阳会)又至,恩怨更深。当烈阳会以为终于为恩人复仇,却可能间接导致了恩人宗门的毁灭,其心中之苦闷与矛盾,可想而知。

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仇恨轮回。每个人都基于自身的立场、誓言、仇恨而行动,似乎都有其“正确”的理由,却共同编织了一张越来越紧、无法挣脱的网。每一次试图了结,都会催生新的因果;每一次以为的终点,都不过是另一段恩怨的起点。

这种深深的宿命无力感,超越了简单的对错评判。它让人不禁想问:仇恨的链条究竟要如何才能真正斩断?是否真要有某一方彻底流尽鲜血,这循环才能终止?还是说,在这国仇家恨交织的大时代背景下,个人的恩怨情仇,注定只能如同浮萍,被命运的洪流裹挟着,奔向不可知的、充满悲情的终点?

这,或许就是这段往事最令人唏嘘之处。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