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醉梦瑶 > 第75章 生死之事(二)。

第75章 生死之事(二)。(2/2)

目录

一方面,在传统丧葬等仪式中,马是常见的纸扎形象。古人认为马能载人出行,在逝者的世界里也需要马作为交通工具,所以会制作纸马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使用。纸马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制作纸马,因此得名。

另一方面,“纸马”一词在古代文献中有记载,如《宋史·礼志》提到契丹贺正使为本国皇后成服后,有焚纸马、举哭事。后世有在纸上画神像,涂以彩色出售,祭赛既毕则焚之,谓之纸马。这些纸马也常由纸马师制作,他们不仅制作纸马,还制作与祭祀、丧葬相关的各种纸扎神像及物品,但“纸马”较为典型,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制作这类纸扎物品的手艺人称为纸马师。

虽然后来慢慢发展到以扎纸屋为主,但依然沿用了“纸马师”的称呼,也被称为扎纸匠。以下是关于他们的一些介绍:

纸扎艺术历史悠久,有据可考的纸扎最早产生于唐朝。宋代开始,随着佛、道文化的影响以及手工业的发达和造纸技术的完善,丧俗纸扎形成专门行业,当时京城有专门经营纸扎的“纸马店”。在当时,纸马师的技艺逐渐发展并传承下来,直到如今。

纸马师的技艺涵盖了篾匠、画匠、书法、剪纸等多个方面,是工匠中的多面手。他们先以竹篾、芦苇等为骨架,通过扎、糊、剪、画等工序,将彩纸、白纸等材料制作成栩栩如生的纸马等纸扎物品。除纸马外,他们还会制作纸人、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等各种丧葬用纸扎品。

不过,这一行业有诸多独特的禁忌。

民间认为纸马师这一行是捞阴门赚死人钱的营生,有着诸多忌讳。比如有的纸马师会有不接生前泼辣妇人、孕妇以及同行生意的规矩,认为这类人死后煞气重或捞阴门的人里歪门邪道多,怕惹上灾祸。另外,纸扎行业还流传着道行高深的艺人能赋予纸人、纸马行动能力的传说,为这门手艺增添了神秘色彩,也让人们对纸扎制品怀有敬畏之心。

在丧葬仪式中,纸扎的金银、宅院等物品有着特定的寓意,通常被认为可以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使用,是活着的人模仿活人世界,为死者打造虚幻生活空间的一种方式,是古人“视死如生”理念的具象化。出殡时,纸马等纸扎物作为仪仗的一部分抬到墓地,待棺木埋好后,在墓前将纸扎物品全部烧掉,意在借助火的力量,把这些用品“捎”到冥界,带给死者。但后来,因为南方山区墓地形势复杂,常常引发山火,酿成惨剧。慢慢便不再随棺上山,而由主家另行选择开阔地方,由道士主持烧掉,称做“化钱”。而“化钱”的场地则叫“化钱场”。

好了,闲言述过。再回到王老爷子的葬礼上。

在督管排定好各人的任务张白榜公布后,各人依照安排各自忙开了。

沈山河跟着道士以孝子的身份跪跪拜拜转了半天,吃过晚饭便让小妮子一行人回加工厂去了,他自己决定留下来为王老爷子守炅一晚。

守灵说简单了就是在寻堂里守着棺材坐一晚,要做的就是要及时添香加油,保持灵堂内香火不断。这是对逝者的一种深切缅怀。

王老爷子会在家停灵三天,第四天巳时九点发引(引路幡)出门上山,上午午时12点前下穴。这三天时间便是道士做“道场”的时间。

道士作道场基于道教的信仰和教义。道教认为人死后灵魂会进入另一个世界,通过作道场可以帮助逝者超度,使其灵魂得以安息,免受苦难,顺利进入“仙界”或转世投胎。道场中的各种仪式和经文诵读,被视为与神灵沟通的方式,以祈求神灵的庇佑和指引,让逝者得到更好的归宿。同时让生者得到慰藉与指引。

这是一种古老的民俗传统,在民间流传已久。这种仪式承载着人们对生死的敬畏和对祖先的缅怀之情,是家族传承和文化延续的重要方式。通过参与道场仪式,后代子孙表达对逝者的孝道和敬意,同时也让家族成员在共同的仪式中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

对于生者来说,亲人的离世带来巨大的悲痛和心理压力。道士作道场的过程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情感宣泄和心理安慰的途径。看到道士们庄重地进行仪式,人们会觉得逝者得到了妥善的安排,从而在心理上获得一种慰藉,缓解失去亲人的痛苦。

道士做道场是分节的,这节唱什么,唱多久都是有预定套路的,除了三餐时间外,基本不会停歇太久,有的地方会日夜不停,大多数的也会唱完上半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热闹的气氛。一是显示人多,预示血脉宽广子孙兴盛;二是驱除亲属心中的悲痛,让他们没有陷入悲伤的时间与环境。当然,即然是丧事,肯定也不能一味的拦着不让人没有悲伤怀节,该有的情感宣泄是少不了的。

这就不得不讲到孝子的哭灵了。

哭灵是死者的亲属、朋友等在灵堂或葬礼现场,通过哭泣、诉说等方式表达对逝者的悲痛、思念和不舍之情,同时也是向逝者告别的一种方式,还具有表达孝道、展示家族凝聚力等社会文化意义。

在整个丧葬过程中,不可能全程没完没了的嚎啕大哭,让人遭罪;也不能够全程没有一点哭声,让人笑话。所以,哭灵也是有讲究的,

首先是守灵时哭灵。在停灵期间,亲属们会轮流在灵堂守灵,随时哭泣表达哀思。一般在灵前设有蒲团等,供亲属跪拜哭泣。守灵时的哭声通常较为悲切,且会伴有诉说,如回忆逝者生前的种种好处、表达自己的不舍等。此时哭声低现哀婉、如诉如泣。

其次是出殡哭灵。出殡时,亲属们会跟在灵柩后面,一路哭泣送葬。此时的哭声往往更加悲痛,有的地方还有特定的哭丧调,亲属们会按照一定的节奏和旋律哭泣,以增强悲伤的氛围。这时的哭声要悠长连绵、余音广传。

最后是下葬哭灵。在下葬仪式中,当灵柩被放入墓穴时,亲属们会再次放声大哭,这是与逝者最后的诀别,哭声中饱含着对逝者的眷恋和对生死离别的痛苦。这时的则要嚎啕大哭、声嘶力竭。

在传统文化中,哭灵被视为子女尽孝的重要表现。哭得悲痛与否,往往被外界作为评判子女是否孝顺的一个标准。

它是传统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传承和文化记忆,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保持着丧葬仪式的完整性和庄严性。

哭灵为亲属提供了一个公开释放悲伤情感的途径,有助于缓解内心的痛苦,同时也能让亲属之间相互慰藉,增强家族的情感联系。

至于那种单纯为做给人看请人哭灵的,那是真正的上坟烧报纸——胡弄鬼了。

帮忙的村民在吃过晚饭就陆陆续续回去了,明天早上一早再来。留下的都是准备晚上守灵的较为亲近的亲友。

叮叮咣咣的道场终于在半夜时分暂告一段落,大家随便吃了个泡面,该休息的去休息,要守灵的便默默地坐在灵堂里。

夜已深了,灵堂里只剩下长明灯的火焰在风中微微摇曳,投下的影子在素白的帷幔上轻轻晃动,似乎是老爷子生前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在无声地安抚着大家。

檀香的气息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一缕缕青烟盘旋而上,又缓缓消散,如同老爷子的一生——朴素、平常,最终归于尘土。沈山河靠着堂屋另一边的墙壁坐着,侧对着王老爷子漆黑的棺木,王建民坐在他旁边,两人各自怀着心思。

“就这样走了啊……”

沈山河心中有万千感慨,却纷纷扰扰没个头绪。

窗外偶尔传来几声虫鸣,衬得夜更静了。

老爷子的大女儿跪在灵前低低的抽泣,嘴里喃喃的叫着爸爸,细说着往日的点点滴滴。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