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醉梦瑶 > 第74章 生死之事(一)。

第74章 生死之事(一)。(1/2)

目录

王老爷子终究熬不下去了,最后一次清醒过来,到了“回光返照”的时候。这时的老人,已经回到了他山坡上的老屋里。

回光返照指的是临终病人在生命终结前,由于体内生理机制的变化,可能会出现短暂的精神或身体状态的改善。这包括突然恢复意识、与家人交流或表现出平时无法完成的动作或反应。这种现象虽然看似病人的病情有所好转,但实际上往往是生命即将结束的征兆。

道家认为:人体先天元气(元炁)在临终前会与天地阴阳二气产生特殊共振“天地磁场与人体奇经八脉形成短暂同频,将残存的\"命火\"压缩迸发。这种现象如同将熄灭的蜡烛突然爆出火花,实则是先天一炁对后天形体的最后告别。

按道家的说法,人有\"胎光、爽灵、幽精\"三魂,以及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七魄,人在临终前,三魄七魄会依次离散。但此时人尚还在,三魂七魄依旧还环绕在将逝者身边,而恰逢\"伏矢魄\"(主记忆)与\"胎光魂\"(主生命)在环绕过程中出现短暂重合时,会给将逝者意识清明之相。此时灵魂已半入太虚,能窥见常人不可见的维度景象,所以能给后人留下一些警示一些嘱咐。而将逝者在这一短暂清醒中则消耗掉了自身最后一丝元气,至此再影响不了魂魄从而魂飞魄散撒手人寰。

回光返照,这是留给将逝者最后的体面;也是给生者最后的念想。所以生者此时往往会用人参补其元气为逝者续命以期能获得更多人的更多信息也就是遗言。

当沈山河得着信息赶到时,王老爷子蜷缩在床榻上,四肢如枯枝般蜷曲,皮肤泛着青灰的油光,所谓“绝汗如油,天地不留”便是如此这般了。呼吸变得细弱而急促,时而出现「咯咯」的痰鸣声,像风穿过干涸的芦苇丛。他的瞳孔时而涣散,时而短暂聚焦,仿佛在追逐某个虚幻的光影,最后定格成一片朦胧的灰雾。

至此,老人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与世长辞。

室内的温度仿佛随着他的离去骤降,而窗外的早霞正染红天际。他的胸膛不再起伏,但余温尚存的躯体仍保持着某种尊严——右手轻搭在胸口,左手虚握,仿佛在告别时仍紧攥着未说出口的嘱托。

这种「油尽灯枯」的临终状态,常被我们误读为“病情恶化”,实则是生命功能的有序关闭过程。而老人临终前的呓语、清醒瞬间的回忆,往往指向其生命中最深刻的羁绊——这些细节构成了我们理解“死亡\"的重要线索。

这一刻,时间在这里显露出它最真实的质地——不是匀速流淌的河,而是不断崩解的沙。老人的最后一口气像一片羽毛从悬崖飘落,轻得几乎看不见重量,却让整个世界的重心都随之倾斜。沈山河忽然意识到,死亡不是生命的休止符,而是存在本身的标点:一个永恒的顿号,让所有未尽的对话都悬停在空气里。

当老人眼睑缓缓合上时,窗外横斜的树枝正将斑驳的光影投在老人身上的被单上。朝阳与死亡的荒谬并置令人颤栗——生命消逝得如此寂静,而世界依旧喧嚣如常。但或许这正是最深邃的启示:个体的消亡从不会惊动宇宙,却能让我们活着的心灵重新校准存在的意义。我们每一个人毕生都在练习告别,而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参透死亡,而在于在知晓必死的命运后,依然能对每一缕晨光说\"是\"。

此刻的沈山河望着眼前尚有余温的老人,突然懂得肉身不过是时光暂住的客栈。当最后一声呼吸落下,某种更永恒的东西正在升起——那些未被说出口的爱,散入虚无中,充盈着这个空间。死亡的黑色画布上,生命反而呈现出最耀眼的金边。这大概就是最残酷也最温柔的真相:我们终将失去一切,但正因如此,人与人之间这一程相遇相知相牵扯的羁绊才具有近乎神圣的重量。

老人的离去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活着的真相:生命短暂如朝露,却也因此而珍贵。我们总在追逐未来,却忘了此刻的呼吸、阳光、微风,才是真正握在手中的永恒。死亡不是剥夺,而是提醒——它让爱更深刻,让相遇更珍贵,让平凡的日子闪烁微光。

站在生与死的交界处,沈山河忽然懂得:活着,不是为了对抗消亡,而是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活出无限的深度。就像老爷子的一生,虽已落幕,却在记忆里继续生长,如同深秋的落叶,终将化作春泥,滋养新的生命。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学习如何活着,却忘了死亡才是最好的老师。它教会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深度;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付出多少;不在于如何逃避终结,而在于如何让每个瞬间都值得终结。那些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日常——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爱人的一个微笑,甚至此刻的呼吸——都是死亡赋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老人的离去也照见了我们最深的恐惧与最真的渴望。原来,活着就是要学会在必然的失去中,依然勇敢地去爱;在注定的离别里,依然热忱地相遇;在有限的时光中,活出无限的可能。这或许就是生命最残酷也最美妙的悖论:正因为知道终点在哪里,我们才更懂得如何走好这段旅程。

接下来,便是一通手忙脚乱。

最先是一通鞭炮,通告乡邻,主家有丧。

在乡下,有“红事不请不来,白事不请自到”的规矩,谁家有人即将西行,乡邻预先便有了准备,只待那一声炮响,便知人已西去,就会自发前来负责张罗。因为此时主家正沉浸在悲伤慌乱之中,六神无主,无法顾及什么。

待村中懂得套路的主事人赶来,王叔一家便把一应事务交由其打理。自己也会听从安排,做好孝家应做的事。

鸣炮过后,便是鸣锣取水,孝子一行提着锣,带着水桶还有一只死者生前穿过的鞋,去往死者生前饮水的溪流打水。打到水后,回过头来,拿鞋的孝子把鞋子往身后一甩,一行人停了锣不声不响头也不回的往回走。到家后,用这水给老人净身换衣。

净身换衣后,会在地板上铺一张席子,将老人从床上移下来放到席子上。一是为了接通幽冥;二是如不离床那张床沾了老人的死气会随之而去一直背在老人身上成为老人的负累。

下榻之后,孝子要跪在老人身前烧纸钱,为老人买路,送老人一程。

这边忙着,另一边也要安排孝子去给亲友报丧。

孝子要亲自着黑或白色衣服前往亲友家中报丧,以示尊重。不能仅通过电话或他人转告,尤其是关系亲近的亲友。但报丧一般不能进门,最好院子都不入,在外喊应见到亲友后,孝子一般要行跪拜礼,告知对方老人去世的消息,并说明出殡的时间等相关事宜。

当然,还有许多讲究是沈山河没注意到的,比如老人咽气时象征性的喂一口饭,不能让逝者饿着肚子上路。比如在逝者手里塞上铜钱等等。包括给逝者穿衣戴帽着鞋方方面面都有讲究。

趁着众人忙碌之际,沈山河回到加工厂,宣布第二天开始放假,因为本村的人都要去给王老爷子帮忙。所谓“人死为大”、“人死恩怨了”。这个时候,即使往日关系不好的、哪怕是有仇的,也会前去送上一程。

乡下办丧事,所需的人十分庞杂。所以首先就要有人统领其事,这人称“督管”,督管接手后第一时间便要联系道士入场超渡亡魂;还有“地仙”来选择墓地;“纸马师傅”扎纸屋纸马;主家若是需要,还要请鼓乐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