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醉梦瑶 > 第65章 人间疾苦,世间无奈。

第65章 人间疾苦,世间无奈。(2/2)

目录

你若是觉得他这一生不值,那你自己这一生值吗?那谁一生又值呢?你觉得值的那人他自己是否又觉得值?

德叔很容易摆脱烦恼恢复欢乐。而我们大多数人却很难摆脱烦恼获得欢乐。我们岂不是不如德叔?亦或活得连旺盛这狗都不如!

沈山河陷入了烦恼中,但烦恼的不止他一个。

九妹自从上次醉酒后,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喜欢上了逗弄刘季明这个小弟弟,看着他三言两语便被自己逗得语无伦次脸红心跳便觉得兴奋,想不到还有比自己更腼腆害羞的人,还是个男生。

人就是这样,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当九妹发现一个比自己更害羞的人时,自然是要想着法的去折腾人家,以期一扫往日的郁闷。

所以,刘季明就苦恼了。他苦恼的不是九妹的折腾,相反,他很享受这种折腾。他苦恼的是,他把九妹一直是当“师娘”来着,而今,这“师娘”竟然调戏他来了,这让他如何面对沈山河这个“师父”?这不是妥妥的欺师灭祖吗。只是,这真的好刺激呢。

新来的篾匠王叔和沈山河很谈得来,要人在一起感叹传统手工艺的没落,尤其是竹编工艺。

传统竹编工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其制作过程极为繁琐,需经多道工序,凝聚着匠人的大量心血与时间。从选材、处理到编织、装饰等环节处处有讲究。

首先原材料准备方面。

第一选竹:并非所有竹子都适合竹编,匠人需依据制品用途挑选合适的竹种。如制作精细的竹编工艺品,常选慈竹,它纤维细密、韧性好;若用于大型竹编器具,则可能选毛竹,其竿粗且材质坚韧。选竹时,还需关注竹子的生长年限,一般以生长2-3年的竹子为佳,太嫩易折断,太老则质地坚硬、韧性不足。

第二砍伐:砍伐竹子要讲究时机和方法。通常在冬季砍伐最佳,此时竹子糖分少,不易被虫蛀。砍伐时需用锋利的刀具,从竹子底部贴近地面处砍断,避免损伤竹节和竹身,保证竹子的完整性。

第三运输:砍下的竹子要尽快运到加工场地趁新鲜加工使用,若是干掉了就韧性大减不适合编织了。同时运输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竹子,避免碰撞和挤压,防止竹子开裂或变形。

其次竹材加工方面。

第一是修整:除将砍回的竹子上的多余枝叶去除外,一般还要把竹竿上面的环节削平,使竹子表面通体光滑,便于后续处理。去枝时需小心操作,避免损伤竹子表面的青皮。

第二是截断:根据制作需求,将竹子截成不同长度的竹段。截断时使用锯子或其他工具,要保证切口平整,误差控制在极小范围内。

第三是破篾:一般都是取竹子表面青色的一层蔑叫青篾的用于编织,内层叫黄篦,韧性不好容易断。分离出青篾之后,再根据需要破成均匀的篾条,这是竹编工艺中极为关键且繁琐的步骤。破篾时需根据编织物的要求,将篾条破成不同的宽度和厚度。一般先破成较粗的篾条,再通过多次劈分得到更细的篾条。如制作精细的竹编画,篾条宽度可能只有0.1-0.2毫米,可谓细如发丝。这对匠人的技艺和耐心是极大的考验。

第四是刮篾:用刮刀将篾条表面青色皮壳及蜡质刮去,使篾条表面光滑,增加其柔韧性和光泽度。刮篾时需反复刮削,力度均匀,直至篾条达到所需的光滑程度。

最后是蒸煮:将处理好的篾条放入锅中蒸煮,以增强其韧性和防腐性。这不是一个必须过程。蒸煮时间根据篾条的粗细和用途而定,一般需要几个小时。蒸煮后还需将篾条取出晾干,晾干过程中要避免篾条弯曲和变形。

然后是编织过程。

首先要起底:根据设计图案,在工作台上摆放好经篾,用纬篾开始编织底部。起底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平编、绞编、辫编等,不同的编织方式会影响最终制品的外观和性能。起底时需保证篾条排列整齐、紧密,为后续编织打下良好基础。

接下来编织主体:在起好的底子上进行主体编织。这是整个竹编过程中最耗时、最复杂的环节,匠人需根据设计图案,将篾条按照一定的规律交织在一起。编织过程中,要不断调整篾条的位置和角度,确保图案的完整性和对称性。同时,还需注意篾条的松紧度,过松会使制品松散,过紧则容易导致篾条断裂。

然后收口:当主体编织完成后,需要进行收口处理。收口的方法有多种,如锁口、压口等,目的是使编织物的边缘整齐、牢固,防止篾条散开。

后期处理。

先是修整:对编织好的竹编制品进行修整,去除多余的篾条和瑕疵,使制品表面更加光滑、平整。

然后装饰:根据需要在竹编制品上进行装饰,如在表面雕刻花纹、镶嵌珠子或其他材料等,增加制品的美观度和艺术价值。

最后上漆:为了保护竹编制品,延长其使用寿命,有些竹编制品需要进行上漆处理。上漆前需对制品表面进行打磨和清洁,然后均匀地涂抹油漆,待油漆干燥后再进行多次打磨和上漆,直至达到理想的效果。一般乡村篾匠编织的都是生活实用器,不管上漆,农户买回去后挂厨房顶用烟火薰上一段时间,即能防腐又可防虫。

如此繁复的工艺,注定了任何一件制品三天二天是常态,在价格上怎么竞争得过模具成型批量生产的朔料制品。所以农村以做实用竹蔑制品为生计的篾匠自然没了生路。

沈山河的木工行业是被现代机械取代,王叔的篾匠行业则更彻底,材料都被替代了。

“唉。”

沈山河与王篾匠两人每谈论至此便会扼腕叹息。

记得小时候,乡下的手艺人可吃香了。有做木桶的,有编竹筐的,有打铁的,有修屋造船的……他们那一双双巧手就像有魔法一样,能把普普通通的材料变成一样样人民生活中实用的东西。

那时候,家里的桌子椅子坏了,交到木匠师傅手里,三两下就又能好好使用了;要是有个大件的家具需要做,把师傅请上门去,好酒好饭的供着,生怕师傅一个不满意,给你动个手脚。

再看看现在,机器生产的东西到处都是。又快又便宜,把那些传统手工艺品挤得没多少生存空间了。手艺人呢,也一个个都转行了,或者只能靠偶尔接点小活儿维持生计。那些曾经热闹非凡的手工作坊,现在大多都关门大吉了。

现在很多年轻人,只知道追求那些新奇的、时髦的东西,对传统手工艺根本不感兴趣。要不了多久,这些手艺说不定就真的失传了。而沈山河一直认为,这些传统手工艺是咱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宝贝,绝不能就这么渐渐没落了。它们不仅仅是一些东西,更是承载着咱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啊!

沈山河真的很希望有人能重视起来,把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让它们在新时代里也能重新焕发生机,别让这些宝贝就这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