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醉梦瑶 > 第44章 百闻不如一见。

第44章 百闻不如一见。(2/2)

目录

“那师傅愿不愿意明年到我那去?或者介绍个人去。我看你们这个场子按你们的加工量也保证不了天天开工吧。”

“我暂时就算了,这里虽说不能天天开工,一个月1500我还是经常有的。至于其他人,说实在的,你一个新厂,没见过你的场面,老师傅是不会轻易去的,这些好的师傅基本都不缺活干,只有那些时间干长了的下手需要翻身上手的机会,他们应该有人去。当然,你的厂里要是兴盛,只要你能保证我一个月20天,天天有木头锯,我也可以去。”

“那行,麻烦师傅帮忙打听一下有愿意的,不管是干上手还是下手的,包括你自己要是愿意更好,过完年我就给你打电话,你有什么情况也可以随时联系我。”说完,两人互留了联系方式,沈山河又拍了一包云烟在锯匠师傅手里。看着人家又要开干了,也就不再打扰。

这边开工后,没过多久另一台锯机的师傅停机过来磨锯片了,他们两台锯木机共用的一台磨锯机。

照样香烟开路,也不一根根的撒,直接一包拍过去,随后看着师傅调整磨锯机一边问操作原理,以及锯片方面的知识。

交谈中,沈山河才知道自己预估严重不足,他原本以为买两台锯木机就万事大吉了,现在才知还有那么多名堂,最起码眼前这台磨锯机就少不了,总不能到时像他的木工锯子一样,用锉子一个一个齿去锉吧,费时费力不说关键是弄不匀称影响加工的品质和速度,哪个师傅跟你这么干?

还有就是有时锯片裂口甚至炸断后,需要有专门的焊接。而且新买的锯片是一长卷上面根据你需要的长度截下来之后再接起来的。沈山河估摸着能焊锯片的地方他们整个县都没有,他也不可能就为自己一个木工厂去整个焊接没备养个焊接师傅。看来只好一次性整他十来条锯片,保证随时有三二张能用的,坏了的就专门或顺便送到周边哪里能接的地方去接。

另外还有压锯片的机器,一张锯片,摸上去平整光滑,其实中间是压有凹槽的,一是为了降低噪音,另外是为了增加锯片与锯轮的摩擦力,防止跑锯伤人。不过好在一张锯片一般压一二次也就够了,而且卖锯片的店一般还负责压锯片和接锯片。

所以压锯片和接锯片的设备先就不考虑了。

其实还有一个分齿的机器。锯片的锯齿是要一左一右轮次往两边分开的,保证锯出的通道宽过锯片的厚度,这样才不会夹到锯子,不至增加负荷甚至夹停锯木机。但齿分太开也不行,浪费木材不说,容易伤齿。这倒与沈山河的木工锯子的原理一样,不是太麻烦,一般师傅都会自己手工分。

随后两人又聊了聊锯木机的调整使用。

锯木机的型号一般是根据轮盘的直径大小区分的。

例如,常见的J316、J317、J318、J319等型号,其锯轮直径分别为600毫米、700毫米、800毫米、900毫米,锯轮直径随型号数字增大而增大。再如,J328、J329、J3210等型号,对应的锯轮直径分别为800、900、1000。此外,一些厂家的产品型号中直接包含了锯轮尺寸信息,如J3215b型木工带锯机被称为60寸带锯机,其锯轮尺寸较大,适合加工大直径原木。

轮盘直径越大,能加工的木村越大,效率也越高,当然耗能也更大。所以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

至于日常工作中的调整普遍的主要就是三种:

一是调整上轮盘的升降以松紧锯片的。值得注意的是,锯片在用时要尽量绷紧了,但不用时要松掉,一直维持紧绷状态会破坏压出的凹槽也会伤及锯片。

二是调整轮盘的倾斜角度,调整锯片在轮盘上的进出,始终保持锯片的锯齿超出轮盘边缘,伸太长走锯相对不稳,甚至锯片跑出轮盘掉下来。伸太短为把分好的齿往里的一边压平,造成锯路往外跑,木枓尺寸胀大,夹在锯片和挡板中间夹停锯机,与前面说的一样造成动力机转动但带不动锯木机,从而皮带打滑甚至烧坏动力机械。

三是调整挡板。根据要锯木料的尺寸调整好挡板,把割好的一面靠在挡板上就可以锯出需要的尺寸而不须去凭空瞄准。当然同一块料的长宽不一样,不可以锯一下就调一下挡板,于是这时师傅就会根据常用的尺寸做出一批靠板。比如要加工一根6x4的木方,先把挡板调到6固定好,锯出6的宽度后,在挡板上垫一块2的靠板,就可以不用调挡板锯出4的厚度。这样只要拿开和放上靠板就能锯出整个同一规则的一批木料。

当然还有几个也偶尔会调整的地方,比如防止锯片抖动的夹片,以及刮铲锯轮盘上的积累的油脂锯屑。

总之,沈山河原本还打算用几天的时间能偷个师学个艺什么的,想着实在找不到师傅了自己上手干。这下算是彻底没指望了,这些就不是三二天能摸索出来的,何况只是看看听听,他沈山河再读几本《鲁班书》也是枉然,估计鲁班祖师爷来了也得懵逼一阵子。

冬季的天黑得特别快,不知不觉中一天就要过去了,有女工抱了柴火去做饭,沈山河两人便也道谢离开,又回到了火车站。

来的时候,两人无心欣赏这异乡的风景,这回心中有些底了,便边走边看。

从远处看,萧山火车站站房简洁朴素,没有如今高铁站那般现代化的恢宏气势,却有着质朴的亲切感。站房主体是灰白色调,规整的建筑线条,透露着那个年代建筑特有的务实风格。大门处,“萧山站”三个大字醒目地高悬着,见证每一位旅客的来来往往。

走进站内,候车大厅里人头攒动。座椅大多是木质或塑料材质,虽简单却承载着人们的期待与疲惫。广播里,操着方言口音的工作人员用略带沙哑的声音播报着列车信息,在嘈杂的人声中格外清晰。人们围坐在一起,或小声交谈,或闭目养神,行李随意地堆放在身旁,编织袋、蛇皮袋、行李箱,装满了生活的琐碎与希望。

售票窗口前,排着一条长长的队伍。人们呵着气,搓着手,眼睛紧紧盯着前方,生怕错过自己购票的时机。窗口内,售票员忙碌地敲击着键盘,询问着旅客的目的地与乘车日期,熟练地递出一张张车票,那车票上的油墨味,混合着候车室里的烟火气,构成了独特的味道。

站台边,绿皮火车缓缓驶入,车身满是岁月的斑驳,车窗上的水汽模糊了外面的世界。列车员打开车门,放下踏板,大声吆喝着“注意脚下,小心站台间隙”。旅客们提着大包小包,急匆匆地往车厢里挤,找座位、放行李,一时间,车厢里热闹非凡。伴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声,火车缓缓启动,向着远方驶去,带着人们的梦想和对家的思念,消失在萧山冬日的天空下。

看着熙熙攘攘,匆匆忙忙的人群,两个悠闲的小年轻对视了一眼,心里同时冒出一个词“异乡”。

好在也才不过离家两天,这场景,入了眼,却还不至于入心。

在附近找了家看上去比较正规的宾馆,两人还是害怕半夜有人敲门。没急着吃饭,先歇歇脚。

他乡的路,不难走,却总觉着累人。因为入眼一片陌生,心里老是要防着点什么想着点什么,安静不下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