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醉梦瑶 > 第14章 正是人间除夕夜。

第14章 正是人间除夕夜。(1/2)

目录

乡村的年,总是别有一番风味。

首先切身感受到年关已近的是猪圈里的猪,快的提前个把月,慢的也要在除夕前十来天杀猪。否则,除夕当晚吃的砧板肉就没什么腊味了。

那时候乡下的猪都是地方老品种,黑色的多,最多带点花色,像后来那样全白的沈山河还没见到过。也不可能吃玉米吃饲料啥的,全都是吃山上的猪草,最多红薯收获的季节能吃点红薯。你要问什么叫猪草,那我告诉你就是凡猪能吃的野草,统统叫猪草。家家都养猪,家家都要扯猪草。你说不养行不行,那也行,只要你们一家老小过年的时候闻着别人家香喷喷的肉香,看着别人拿着个大骨头啃到满嘴流油时不流口水就行。过年要是没猪宰没肉吃那这个年就少了一半的滋味。所以那时乡下基本上家家养猪,少的一头,最多也就三头,再多了就没东西吃了,因为猪草扯不过来。

猪草扯回来后还要切碎,切碎了就放锅里煮,煮好了就喂给猪吃。猪吃完又去扯,扯回来就切,切好了煮,煮好了喂,每天就这么反复循环,除了杀猪和吃肉全家一起来以外,这全套流程都是女人们在干。尤其是切猪草,时间长了久了总有疏忽大意的时候,所以乡下的女人手指上都会有刀割过的疤痕。你说你没有,那你一定是个懒女人,懒的人你会在村里被人瞧不起,会抬不起头。沈山河以前也经常帮母亲切猪草,手指也被切过几次,那根本就不算个事,自己拿手按住等不流血了就行了,包都不用包一下,至于说什么去医院缝针,你别笑死人家了,人家主打的就是一个皮糙肉厚结实扛制,什么破伤风什么感染,那都是被城里那帮少爷公子惯的。

杀猪的年味不止是在吃肉上,更多的快乐来源于杀猪时的人仰马翻、鸡飞狗跳。虽然也有专门的杀猪匠(也就是屠夫),但农村的男人基本都是一专多能的全才,只待人马齐全,操刀子就上。

杀猪的人马视猪的大小,家庭人员的多寡而三、五不定。扯腿的,扯尾巴的,扯耳朵的。抬起来按在长凳子上,操刀的掰起猪头,尺来长的锋利尖刀照着喉咙处捅进去而达心脏,一时鲜血喷出,落在盆中,盆子里盛些许加盐的清水,血流在里头,拿刀搅拌一下,没多久就凝固了。挨刀的猪一时半会死不了,抽搐、嚎叫,待得血流得差不多了,当家人会拿来烧纸在喉咙刀口上抹一些血备用。待得猪不再抽搐了大家才放手。

也有的在猪圈里没按住猪跑出来了的,也有没扯牢猪尾巴猪被挣脱了的,于是便见一头猪在前面乱冲,一群人到外围追堵截,一时间帮忙的,看笑话的,嘻嘻哈哈、邀五喝六、东奔西蹿、手忙脚乱、人仰马翻,都是年底下才有的精彩节目。

猪杀死后,放入一个椭圆形的大木桶中,这种桶因为形状似腰子而得名腰桶,也是木匠做的,不过是木匠的一个分支,叫圆木匠也叫箍桶匠,专门制作各种木桶木盆等圆形木器具,比如挑水挑粪的桶,洗脚洗澡的盆,以及各种鼓的鼓身。

猪放入腰桶后,把预先烧开的水兑点凉水倒进桶里,干嘛要烧开了又加凉水多此一举呢?因为以前人们控制不了水温,水温高了猪会烫脱皮,低了毛扯不掉,怎么办呢?人们就在生活实践中摸索出来规律:一锅开水加多少凉水大概多少度。至于有人说干嘛不伸手试试?或许有人可以,但不具备普及性。把猪翻来覆去的烫,这就是所谓的“死猪不怕开水烫”,待到猪身上的毛一扯就掉的时候赶紧抬出来,架在桶上,全家老老少少全上阵拔毛。

那时候杀猪也是有一套专用的工具的:一是刀,分杀猪放血的尖刀,割肉的切割刀和剁骨头的砍刀。有专门杀猪时拉起猪嘴亮出喉咙,杀完后整猪挂起开膛破肚的大铁钩。还有专门刮毛的瓦片样的刮子。至于还有一样,现在认识的人就更少了,就是一根一米五到两米左右的铁杆,叫挺杆。以前杀猪拔毛,猪身软软的,刮子刮上去不受力,于是就把烫好的猪后脚蹄处开一道口,拿挺杆插进去顺着皮在全身捅出通道来,然后往皮下吹气,吹得圆鼓鼓的,便于刮毛。

去毛是最繁琐的,即便再如何烫,总有烫不好的地方,比如耳孔里,蹄缝中,这时就要上烙铁了,在通红烙铁的“哧溜”声中,阵阵青烟翻腾而起,加入到年味的狂欢中。

清理干净净了皮毛会被翻过来趴在腰桶上,后腿伸出,前腿屈起。这时候主刀的当家人会在猪被正中从头到尾开一条缝,然后在上面摆上碗筷什么的,然后焚香烧之前抹过猪血的纸,纸不能全烧了,留下些粘到猪圈的门上。一边烧纸一边还要念叨念叨,一是安魂,感谢老天的眷顾,猪的奉献。二是祈福,乞求来年六蓄兴旺,杀一头更大的猪ˉ_???_\/ˉ

一应仪式走完,搬来上楼用的长木楼梯驾好,拿两头钩的铁钩子钩住后腿挂到梯子上,正式的开膛破肚,分解起来。对于小孩子们来说,最惦记的就是这时候的那餐新鲜出炉的猪肉大餐了,炖骨头、烧里脊、炒猪肝……。除了盐,不放任何调味料;除了肉香,没有任何激素的干扰。那浓浓的鲜香味随着滚滚热气肆意的飘散,集结着年味的大军。

随着一块块肉的分解割完成,余下的就是女主人的事了,大酱缸子洗干净,一块块的肉放进去,一层层的盐撒上,腌它一天一夜,再砍来棕树的叶子穿过预留的刀孔拴起来挂到灶膛上薰起来。

年猪杀完,接下来就是做“过年粑粑”了,这是拜年必备的礼物。“过年粑粑”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糯米混合沾米做的,印上花纹的“印花粑粑”。还有一种全糯米做的,叫“糍粑”,不用印花。

做“印花粑粑”要提前一晚把糯米和粘米按一定比例混合浸泡,然后沥干水分,磨成粉,然后在盆中加入开水揉成团,揉得越久越用力,做出来的粑粑就越筋道。揉好后再揪成小团,然后放进专门的“粑印子”中就像做月饼一样印出形状花纹。有的还在粉里面放入野生的捣碎的蒿草,做成“蒿子粑粑”,咬一口,满满的青草香味,又营养又爽口。

至于做“糍粑”要先把糯米蒸熟后放在石臼里,然后用一根大木棒反复用力往臼里夯,或者用大木锤锤,一直要把糯米饭捣成糊状为止。这一过程往往要由几个有力气的人轮流操作,也是个体力活,所以叫“打糍粑”。打好后揪成团,压成饼就成了。

做完“粑粑”,还要磨豆浆做豆腐。把黄豆泡水以后,端到石磨边,要两个人配合,一个人推磨,一个人拿勺子连黄豆带点水舀了放进磨眼里叫“喂磨”。推的人不能太快,太快了打到喂磨人的手,也不能太慢,太慢缺泛惯性磨子转不起来。喂磨的则是四个字“眼疾手快”。

豆浆磨好后倒锅里煮一下,去掉浮沫滤掉豆渣再上锅烧开,烧开后倒出来了凉一下,然后把买来的石膏烧熟捣成粉加温水做成石膏水倒入煮好的豆浆中,搅拌后静放一会儿,待豆浆沉淀表面水清后舀出来放进豆腐匣子里,匣子里先垫上一块纱布,放入豆浆后用纱布包起来,上面放上盖子,盖子上压上石头,待到第二天不滴水了就可以打开来分割成大大小小的豆腐块了。

豆腐做好后,一部分放到竹筛里面做霉豆腐。先在竹筛里铺上稻草,把豆腐切成小方块放稻草上让其自然发霉,待毛茸茸的白霉长成后,将干辣辣剁碎加上盐再和霉豆腐拌一块,有的还会加生姜,最后放坛子里保存起来。

还有的豆腐会切成长的方的或三角形的小块放油锅里炸成油花豆腐。当然这时候也会把除夕要用的鱼炸好,顺便还炸个或干的或湿的红薯片什么的小孩爱吃的玩意。

豆腐收拾好了,接下来是“炒砂”。所谓的“炒砂”就是在大锅里放入均匀的细砂石,烧热之后将要炒制的瓜子、花生、玉米、干红薯片等等进行翻炒,炒到金黄后舀到专门的筛子里筛掉砂石就行了。炒玉米、红薯片这种不带壳的东西时,一般还会在锅里加点菜油。而炒完后的砂子会保存起来明年再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