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抗战:兵王的批量制造 > 第331章 54门60迫出厂,抢疯了

第331章 54门60迫出厂,抢疯了(2/2)

目录

谁要是把炮丢了,或者打得稀烂,老子饶不了他!”陈旅长挥手赶人。

团长们欢呼一声,争先恐后地冲出了旅部,直奔仓库,那架势比娶新媳妇还急。

看着他们兴高采烈的背影,陈旅长和王政委相视一笑,无奈地摇摇头。

“这帮家伙……”陈旅长点上一支烟,语气却带着欣慰,“有了新家伙,精气神就是不一样。”

王政委点头:“是啊。咱们现在可不是光靠步枪手榴弹了。

拿下晋阳,抢回机器,咱们八路军的声望如日中天,好多青年学生、技术工人都跑来参军投奔。

再加上咱们自己的兵工厂能造炮了……这底气,足多了!”

陈旅长深吸一口烟,望向窗外连绵的群山,目光深邃:“是啊……只要给咱们时间,一点点消化这些成果,咱们八路军,一定能成为真正刺向鬼子心脏的利剑!

到时候,就不是他扫荡我们,而是咱们主动出击,光复山河了!”

……

就在各团欢天喜地接收新炮,摩拳擦掌准备大战之时,黄崖洞兵工厂最深处的那个车间里,气氛却更加凝重和专注。

60迫击炮的生产已步入正轨,方东明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下一个更具挑战的目标——仿制九二式步兵炮。

车间中央,赫然摆放着一门虽然有些旧损、但结构基本完好的日军九二式步兵炮。

这次他特地跟陈旅长要来的,也是从旅直属炮营中直接拉过来的。

当时陈旅长听到他的要求后,二话不说,便立即答应了,第二天,这一门92式步兵炮就就位了。

方东明挽着袖子,脸上、手上都沾满了油污。

他正和周师傅、小郑等几个核心技术人员,围着这门炮,小心翼翼地对其进行分解。

“慢点,慢点……”方东明轻声指导着,“炮闩这里是重点,结构最复杂,精度要求最高。注意每一个零件的顺序和配合关系,全部画下来,测量好尺寸。”

“炮管吊装小心!测量内径,检查膛线磨损情况。这是咱们仿制的基准。”

“复进机……原理不难,但里面的簧片质量和密封性是关键。”

他们如同进行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将这门炮一点点拆解成最基本的零件。

每拆下一个部件,立即有技术人员上前进行测量、绘图、记录数据。

车间里异常安静,只剩下工具碰撞的轻微声响和偶尔的低语。空气中弥漫着机油味和一种近乎虔诚的专注。

“厂长,你看这炮管的钢材……”周师傅用锉刀小心地在炮管尾部不显眼处锉了一下,观察着火花和材质,“比咱们现在能找到的好太多了。”

方东明凑过去仔细看了看,眉头微皱:“嗯,这是镍铬合金钢,韧性和强度都极好。咱们目前确实没有。这是一个大难题。”

小郑在一旁记录着数据,插话道:“能不能用鬼子的铁轨钢替代?我看有些铁轨材质也不错。”

“可以试试。”方东明点头,“但必须经过严格的热处理试验,测试其强度和耐疲劳度。

否则一旦炸膛,后果不堪设想。这事老刘你牵头,和热处理车间一起攻关。”

“还有这膛线,”方东明指着炮管内壁那均匀优美的旋线,“深孔加工和膛线刻制是最大的难关。

咱们那台大型立式铣床和深孔钻,就是干这个的。周师傅,你们组要尽快吃透设备性能,先试着加工一小段实验炮管,摸索切削参数和刀具。”

“放心吧,厂长!”周师傅眼神发亮,仿佛看到了最心爱的猎物,“老子跟它耗上了!就不信啃不下来!”

方东明又拿起复杂的炮闩机构:“这个机构复杂,但原理弄懂了就不难。难点在于各个小零件的精密加工和装配。

小郑,你们钳工组任务最重,要保证每个零件都毫厘不差。”

小郑郑重地点头:“俺们一定仔细再仔细!”

拆解、测量、绘图、讨论难题……整个过程缓慢而枯燥,却至关重要。

方东明穿梭其间,时而俯身观察某个微小零件,时而与技术骨干激烈讨论,时而又陷入长久的沉思。

魏大勇依旧忠实地守在车间门口,看着里面那群仿佛着了魔的人,虽然完全不懂,却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分量。

他小心地看护着,不让任何闲杂事务打扰到里面的工作。

夜幕降临,汽灯再次亮起。方东明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看着铺满一地的零件和一张张绘满图形的草纸,虽然疲惫,眼中却燃烧着比以往更甚的火焰。

60迫击炮解决了有无问题,而这九二步炮,则将决定八路军能否真正拥有与日军正面抗衡的营团级支援火力。

前路漫漫,难关重重,但他知道,他们必须走下去,也一定能走下去。黄崖洞的锤声,注定要锻造出更响亮的惊雷。

接下来的日子,黄崖洞兵工厂最核心的这几个窑洞,仿佛变成了一个与时间赛跑的精密实验室。

空气不再是单纯的机油和金属味,更混杂了焦灼的汗水味和一种近乎偏执的专注。

方东明几乎将“家”安在了车间。他眼睛里布满了比之前更密的血丝,嘴边刚刚下去的燎泡又冒了出来,但他似乎完全感觉不到疲惫。

他的大脑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处理着来自各个攻关小组的海量信息和技术难题。

周师傅带领的炮管攻关组遇到的第一个下马威,就是那台来之不易的大型立式铣床。

这老家伙脾气古怪,虽然基础被水泥加固,但加工超长的炮管内膛时,细微的震动和刀具磨损依旧会导致内壁出现难以察觉的波纹,直接影响炮弹精度和射程。

“妈的!又震刀了!”一个年轻技工看着刚刚取下的一小段实验钢坯,内壁的螺旋纹路明显不均匀,气得直跺脚。

周师傅脸色铁青,凑在灯下反复查看,手指摩挲着那细微的瑕疵:“转速和进给量还得调……这老伙计的丝杠间隙是个大问题,刚性还是不够。”

“周师傅,能不能分段加工?加工一段,调整一次基准?”方东明不知何时走了过来,拿起那截废料仔细看着。

“分段?”周师傅一愣,随即摇头,“不行不行,接刀处肯定会留下痕迹,应力集中,更容易炸膛!”

“那如果……我们加工一套更精确的辅助支撑呢?”

方东明沉吟道,“模仿枪管膛线加工的方式,在内部增加可调节的导向支撑套,减少长径比加工时的颤振?”

这个想法很大胆。周围几个老师傅都皱起了眉头,这在火炮炮管加工中极为少见,风险很高。

“试试!”周师傅却猛地一咬牙,“死马当活马医!总比现在这样强!小刘,带人按照厂长说的,赶紧设计加工支撑套!”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