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牧羊人:活着再见 > 第24章 户志之死

第24章 户志之死(2/2)

目录

我咬了一口饭团,温热的米饭裹着脆生生的腌萝卜干,咸香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压下了喉咙里的腥甜。心里的那块湿冷石头像是被挪开了一角,松快了些,却又生出些别的滋味——户志到死都在护着女儿,而我,却曾因为他的监视而暗自盼着他消失。这种矛盾的情绪像密道里的苔藓,缠在心上,又湿又痒。

我张大嘴咬下大半个饭团,温热的米饭裹着脆韧的腌萝卜干在齿间散开——米饭是新蒸的,带着淡淡的米香,颗粒分明却软糯,萝卜干腌得入味,咸中带点微辣,嚼起来“咯吱”响。舌尖扫过一块晒得稍硬的萝卜干,硌了下牙床,脑海里却突然闪过户志越野车里的那只拨浪鼓。

那是只最普通的木质拨浪鼓,鼓柄被摩挲得油亮,泛着浅棕色的包浆,顶端缠着圈褪色的红绳;鼓面蒙着层薄薄的羊皮,边缘磨得发白起毛,有几处还补着细小的线脚;鼓身两侧的小木槌系着蓝布条,布条都洗得发白了。上次在沿海公路上,一辆摩托车突然窜出来,他急刹车时,拨浪鼓从副驾驶储物格里滚了出来,落在我的脚边。我弯腰去捡,却看见他比我更快地伸手,指尖攥住鼓柄时微微发颤,拇指反复摩挲着鼓身侧面刻的“安”字——那字刻得深,边缘被摸得光滑,显然是经常摩挲。当时他的眼神软得像融化的黄油,连眼尾的细纹里都浸着温柔,可在我抬眼看他时,他却猛地把拨浪鼓塞进裤兜,假装若无其事地换挡,喉结动了动,只说“捡来的破烂,忘了扔”。现在想来,那哪里是破烂,是他藏在刀光剑影里,唯一的温柔念想。

密道里的水滴声还在继续,“嗒、嗒、嗒”,节奏均匀得像老座钟的摆,砸在前方那块凸起的灰岩上,溅起的水花弹到石壁上,又顺着裂缝渗进去,留下一道道深色的水痕。这声音敲在耳朵里,也敲在我心上,和胸腔里的心跳渐渐合拍,带着种让人沉下心的力量。我腾出左手,摸出怀里的桃木牌——那是老周在我潜入雷清荷集团前塞给我的,巴掌大,刻着朵荷花瓣,边缘磨得圆润。记得当时老周的手比现在更抖,把桃木牌塞进我手心时,反复叮嘱“这是我娘求的平安符,你带着,就当我在你身边盯着”。现在牌身被体温焐得温热,荷花瓣的纹路贴着心口,能清晰感受到自己沉稳有力的心跳,像在和老周的嘱托呼应。

右手又摸了摸腰间的对讲机——是户志在仓库外塞给我的那台。黑色机身缠着圈磨白的防滑胶带,胶带边缘起了毛,粘在手上有点发黏;天线歪了个小角度,是上次他和铁蛇争执时,被铁蛇的蝴蝶刀划到弯的;屏幕边缘裂了道不规则的缝,像条小蛇,是刚才仓库爆炸时,我被热浪掀飞摔倒在地时磕的。更显眼的是机身侧面那片淡褐色的污渍——已经半干了,是户志左肩中枪后,拽我躲到集装箱后面时,伤口蹭上去的血。指尖抚过那片血迹,能摸到干涸后的粗糙质感,仿佛还能感受到当时他掌心的力道,带着血腥味,却异常坚定。

我深吸一口气,按下对讲机的通话键,把频道调到老周说的“红树林1号”——按键有点卡,是上次在暴雨里执行任务时进了水。“老周,我在密道中段,离出口大概还有半小时路程。”我的声音尽量放平稳,却还是能察觉到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户志的事……我已经知道了。”

对讲机里先是两秒的沉默,只有电流“滋滋”的轻响,像春蚕在啃桑叶。接着,老周沙哑却清晰的声音传了过来,带着点长途跋涉后的疲惫,却依旧沉稳:“袈沙,我知道你心里不好受。户志是雷清荷的人,他盯着你、防着你,这是事实,他的存在对你、对我们的任务都是威胁。”他顿了顿,电流声里似乎能听到他抽了口烟,“但你得明白,他不是天生就想做恶——三年前他刚跟着雷清荷时,还想过把走私的军火偷偷报给警方,结果被雷清荷抓了把柄,用安安要挟他。从那以后,他就不是为自己活了,是为了女儿能多活一天。”

“我们干这行,见多了像他这样的人——不是坏人,只是被命运逼到了绝路的棋子。”老周的声音沉了沉,带着种咬牙切齿的狠,却不是对户志,“我们要扳倒的,从来不是这些身不由己的棋子,是那个坐在棋盘后面,视人命如草芥的雷清荷。别让情绪绊住脚,账本在你手里,真线人还等着转移,这才是眼下最重要的事。”

“我知道了。”我应了声“嗯”,松开通话键,把剩下的小半块饭团塞进嘴里,三两口咽了下去。油纸被我仔细叠成整齐的小方块,棱角对齐,塞进风衣内侧的口袋里——这油纸够厚实,说不定后面遇到需要包伤口、藏纸条的情况,还能派上用场。

站起身时,后背贴着的山壁留下一道深色的湿痕,像幅模糊的剪影。风从密道出口的方向吹进来,带着点红树林的咸腥气,吹在湿痕上,很快就把石壁吹干了,只留下淡淡的水印,像从未有过的痕迹。我望着那道渐淡的水印,突然觉得,户志在这场暗战里的存在,或许也会像这道湿痕一样——雷清荷很快就会找新的人代替他,像换一颗棋子那样轻易,没人会记得他曾为了女儿忍辱负重,没人会记得他最后那声“别管账本,先保命”的吼声。

但我会记得。记得他军表后盖里的照片,记得他藏在储物格里的拨浪鼓,记得他左肩的血迹蹭在对讲机上的温度。这些记忆不是负担,是提醒——提醒我这场仗不能输,不仅为了任务,为了老周,也为了那些像安安一样,不该被卷入黑暗的孩子,为了那些像户志一样,在命运里挣扎却没能等到光明的人。

我拍了拍身上的尘土,扶了扶腰间的对讲机,又摸了摸心口的桃木牌,抬步往密道出口走去。水滴声还在身后响着,却不再让人沉郁,反而像在为我伴奏,一步一步,走向前面越来越亮的光。

密道深处的黑暗里,突然透出一缕细碎的光——不是密道顶部渗水反射的冷光,是带着海水潮气的银白色,像揉碎的月光混着碎银,在前方的转角处晃动。我知道那是边境红树林的方向——阳光照在涨潮的海面上,反射的光穿过红树林的枝叶,再透过密道出口的缝隙钻进来,才有了这带着生气的亮。那光里藏着老周安排的接应——穿灰色工装、戴旧草帽的货车司机;藏着鱼排下暗格里的真线人——那个掌握雷清荷近五年军火交易记录的记账员;还藏着我没完成的任务——把账本和人安全送过边境,彻底扳倒雷清荷的老巢。

我扶着老太太的胳膊慢慢往前走,她的胳膊枯瘦得像老榕树的气根,皮肤松弛却带着韧劲,手背上的老年斑沾着点泥渍。她的步伐比刚才稳了些,却还是每走三步就会顿一下,竹拐杖的铁头敲在粗糙的水泥地上,发出“笃、笃”的闷响——拐杖头磨得发亮,边缘缺了块小口,是常年拄着走山路磨的。我的军靴踩在地上,脚步声“嗒、嗒”地跟在拐杖声后,在空旷的密道里荡出回声,越靠近出口,回声就越淡,渐渐被远处隐约的风声取代。

走了约莫十分钟,身后隐约的狗吠声彻底消失了——那声音从一开始的狂躁,到后来的模糊,再到最后被密道的石壁彻底吞噬,像从未存在过。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清晰的风响:“呼——呼——”从出口灌进来,带着海水特有的咸腥气,还混着红树林叶片的清苦香,一点点驱散着密道里的霉味和腐气。老太太的蓝布衫被风掀起个角,她抬手把布衫往下扯了扯,嘴角露出点久违的轻松:“你看,前面那片亮,就是出口了。”

顺着她枯瘦的手指望去,那缕银白色的光已经变成了扇形的光面,边缘还跳动着细碎的光斑——是红树林的枝叶在风里晃动,把阳光剪成了碎片。我眯起眼,能隐约看见光面里晃动的绿影,那是红树林垂下来的气根,像无数根柔软的绳索,系着陆地与海水。就在这时,心里突然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下,户志的军表又浮现在眼前——老太太说,表链磨得发亮,表盘炸得裂开,指针死死停在下午三点十五分,正是仓库屋顶铁皮被炸飞的那一刻。

那根停住的指针,多像个潦草的句号。我想起上次在越野车里,他停车买烟时,曾对着便利店的玻璃照了照军表,指尖反复擦着表盘的缺口,嘴里嘟囔着“该换块新的了”,却又舍不得似的把表往腕上紧了紧。他大概无数次盯着这表想过:等安安再大一点,等攒够了钱,就带着她从曼谷逃到清迈,找个靠海的小村子住下,再也不碰枪、不沾“货”,每天带她去海边捡贝壳,给她买最甜的芒果糯米饭。可这念想,最终还是跟着那根停住的指针,永远困在了龙圩坝的仓库废墟里。他到死,恐怕都在盼着安安能平安长大,盼着她永远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个“帮凶”,不知道自己的童年是用父亲的隐忍和命换来的。

“到了。”老太太的声音拉回了我的思绪。我们已经走到了密道出口——那是个被藤蔓半掩的洞口,洞口的石头上长满了青苔,摸上去湿滑冰凉。我伸手拨开缠在洞口的野藤,红树林的风立刻迎面灌了进来,带着股湿润的凉意,吹乱了我的头发,也撩起了风衣的下摆。风里的咸腥气更浓了,还能闻到远处渔船的柴油味,混着红树林特有的草木清香,让人瞬间从密道的压抑里挣脱出来。

我回头望了眼密道深处的黑暗——那里浓得像化不开的墨,却仿佛能看见户志的身影:他穿着那件沾着血的黑色夹克,左手插在裤兜里,紧紧攥着那只木质拨浪鼓,指腹还贴在鼓身的“安”字上;右手垂在身侧,握着那把沙漠之鹰,枪柄上的防滑纹沾着点新鲜的枪油。他的背有点驼,是常年握枪和熬夜熬的,眼神里藏着化不开的疲惫——是应付雷清荷的累,是牵挂女儿的苦;藏着无奈——是被命运捆住的身不由己;还有一丝转瞬即逝的温柔,那是独属于安安的、藏在刀光剑影里的软肋。

风又吹了过来,带着海的气息,像是在催促我往前走。我收回目光,扶紧老太太的胳膊,抬脚迈出了密道出口——外面的阳光有点刺眼,我下意识眯了眯眼,却立刻挺直了脊背。怀里的账本硌着肋骨,心口的桃木牌暖得发烫,腰间的对讲机还沾着户志的血渍。这些都在提醒我:悲伤和感慨都太奢侈,户志的句号已经画完,而我的任务,才刚刚走到最关键的一步。

我对着密道深处的黑暗,在心里缓缓说了句:“再见,户志。”

不是对那个雷清荷身边拎枪的三义子,不是对那个盯着我破绽、随时准备告密的眼线,而是对那个把女儿小名刻在军表内侧的父亲,对那个在越野车里藏着拨浪鼓、眼神会突然变软的男人,对那个中枪后还攥着“安安”名字、在爆炸前把生机推给我的普通人。我甚至能想象出他最后一刻的念头——不是怕雷清荷的追责,不是恨刀疤陈的突袭,而是担心曼谷的小公寓里,那个扎羊角辫的女孩会不会等不到爸爸的芒果。

风卷着红树林的潮气吹过来,撩起我风衣的下摆,也吹乱了老太太鬓角的白发。我收回停在黑暗里的目光,伸手扶稳她的胳膊——她的手腕很细,隔着蓝布衫能摸到突出的骨节,手背上的划伤还在渗着细小的血珠,却比刚才更有力地攥着我的胳膊。她的竹拐杖尖戳进洞口的湿泥里,带出几点黑褐色的泥星子,“笃”地一声,像是在为我们的脚步定调。

转身走进红树林的瞬间,浓密的枝叶在头顶织成了天然的穹顶,阳光透过叶缝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斑,像撒了一地的碎银。脚下的落叶很厚,踩上去“咔嚓”作响,底下还藏着潮湿的淤泥,军靴偶尔会陷进去半寸,拔出来时带着股腐叶的腥气。身旁的气根垂得很低,像无数根灰绿色的绳索,有的缠在树干上,有的扎进泥里,上面还沾着细小的海螺壳和潮湿的海草,风一吹就轻轻晃动,发出“沙沙”的轻响。

怀里的账本硌得肋骨发疼,牛皮封皮的焦边蹭着皮肤,带着点灼热的触感——那是仓库爆炸留下的印记,也是雷清荷走私军火的铁证,每一页纸都记着黑礁湾的血、龙圩坝的泪,记着像户志一样被裹挟的人,记着像安安一样等待光明的孩子。我下意识把账本往怀里又紧了紧,指尖摸到风衣内侧的桃木牌——老周的温度还浸在上面,荷花瓣的纹路被体温焐得光滑,像他递我牌时说的“活着回来”,像他塞给我饭团时的“多吃点”,也像安安照片里那抹没心没肺的笑,更像老榕树茶馆里那个伙计、鱼排上的渔民、所有在黑暗里盼着天亮的人眼里的光。

右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拳头,指节泛出青白,掌心的伤口(刚才在密道里蹭到的)有点发疼,却让我更清醒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不是雷清荷眼里的“棋子”,不是卧底身份的“代号”,是握着真相、扛着责任的“人”。我抬眼望向远处的接应点——那片被红树林半掩的鱼排,有个穿灰色工装的人影正蹲在上面修补渔网,帽檐压得很低,是老周说的司机。

“再走五分钟就到了。”老太太的声音带着点喘息,却透着轻快,拐杖敲在一根粗壮的气根上,发出“笃”的响。

我点了点头,脚步比刚才更坚定。每一步踩下去,都像是踩在龙圩坝的焦土上、密道的湿泥里、户志未完成的念想里——这场暗战远没结束:雷清荷还在码头咆哮,疯狗的人还在红树林搜捕,真线人还藏在暗格里,安安的未来还悬在半空。但我知道,每多走一步,就离账本交到安全手里更近一步,离真线人脱离危险更近一步,离雷清荷的巢穴崩塌更近一步,离那些像安安一样的孩子能在阳光下跑跳、不用再听“父亲”二字就发抖的日子更近一步。

风里传来海水拍击鱼排的“哗啦”声,还有远处渔船的汽笛声,混着红树林的清香,不再是龙圩坝那种窒息的“危险味”,而是带着“希望”的“活气”。我扶着老太太,穿过最后一片浓密的枝叶,鱼排的影子越来越清晰——那里有新的等待,新的任务,也有新的光明。

身后的密道入口早已被藤蔓遮住,像从未有人进出过。但我知道,有些东西永远不会被遮住:户志军表上的“安”字,桃木牌上的荷花瓣,账本里的真相,还有那些在黑暗里闪着光的、“人”的温度。我攥紧了怀里的账本,摸了摸心口的桃木牌,朝着鱼排大步走去——为了户志没说出口的牵挂,为了老周鬓角的白发,为了安安手里的芒果,也为了所有不该被黑暗吞噬的“普通人”。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