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牧羊人:活着再见 > 第46章 背靠背的火塘

第46章 背靠背的火塘(1/2)

目录

越野车的远光灯如两道割裂墨色的冷锋,斜斜劈进山道深处。轮胎碾轧红土时发出砂纸打磨金属般的细碎爆裂声,混着车载电台里老磁带挣扎的刺啦声——那盘录着老山炮声的磁带显然在低温里冻得发脆,电流杂音像生锈的弹片在齿轮间蹦跳,与雨刷器刮过玻璃的“吱呀”声错拍成独特的行军鼓点。邓班掌心的薄汗渗进战术手套的防滑纹,指腹摩挲方向盘塑料边缘时,细密的“滋滋”声像极了西伯利亚雪原上冻僵的对讲机在低吟,后视镜里,后排六人的战术背心与装备包挤成棱角分明的几何体,吉克阿依的狼头银饰随着车身颠簸刮过篷布,在车顶投下晃动的剪影,宛如雪豹在月夜里游走。

她正用伞兵刀撬开午餐肉罐头,刀刃楔入铁皮的“咔嗒”声惊飞窗外栖息的竹雀。咸香的肉味混着阿江绷带渗出的碘伏气息在车厢内流转,前者是基地炊事班偷藏的“违禁品”,后者则是决赛日爆破灼伤的后遗症,两种气味在密闭空间里意外调和,恍若极地帐篷里融化的雪水拌着硝烟味,成了独属于牧羊人的嗅觉密码。月光偶尔掠过银饰,在吉克阿依低垂的睫毛上镀层冷霜,她撬罐头的手法精准得像在拆诡雷引信——三两下便将铁皮盖子旋成漂亮的螺旋纹,露出颤巍巍的肉冻,刀叉碰撞声里,阿江的绷带脚无意识蹭过椅垫,渗血的纱布在战术手电冷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与罐头里的油花遥相辉映。

车厢顶棚因急弯而压下的枝桠扫过玻璃,投下斑驳的树影,像极了北极冰盖上纵横的龟裂纹。邓班忽然瞥见后视镜里,傣鬼的狙击枪托正随着车身起伏轻磕窗框,金属与玻璃的轻响里,枪管在月光下划出银弧,恍若当年在废墟中架设狙击镜时,枪管凝着的冰棱在爆破气浪里迸裂的瞬间。车载电台突然清晰了片刻,那是老山侦察兵的嘶吼混着炮弹尖啸炸响,惊得吉克阿依手中的罐头刀差点滑落,此时却见她迅速用刀柄稳住罐头,银饰在剧烈动作中甩出优美的弧线,恰似训练时规避流弹的战术动作——这些刻进骨髓的反应,此刻在迎亲的山道上,竟与拆弹、撬罐头的动作无缝衔接。

雨不知何时停了,山道蒸腾起红土特有的腥暖气息,混着车厢内的午餐肉香、碘伏味、机油味,在远光灯柱里织成半透明的网。邓班忽然想起三年前在极地转运伤员,装甲车狭小的空间里也是这样混杂着硝烟与药味,战友们挤在一起传递体温,而此刻,同样的拥挤却多了份即将见证战友幸福的暖意,十分温馨,十分幸福。后视镜里,吉克阿依正将第一块午餐肉分给傣鬼,银饰与狙击镜在交错的光影中闪过,像极了他们在雪地里互相递来的热可可——战场与生活的边界,在此刻的山道上,正被红土的潮气与战友的笑闹慢慢软化。

“豁,鹏哥这龟儿子藏得可真够深啊!”阿江的绷带脚在副驾椅缝里卡成个死结,膝盖几乎顶在前排座椅的战术背包上,整个上半身像被拆弹绳结捆住般拧向内侧。手电筒冷白光里,他鼻尖几乎要蹭掉请柬上烫金的“囍”字,呼出的白雾在冷光中凝成细小水珠,顺着刀削般的下颌线滑落,砸在胸前勋章的镍合金表面,发出极轻的“嗒”声。袖口褪到肘弯,三道冻裂般的烧伤疤痕正随着拧身动作绷成暗红色的弓弦——那是去年在北极冰盖徒手拆燃烧弹时留下的印记,此刻在冷光下泛着蜡质光泽,像极了被火塘烤化又迅速凝结的红蜡。

“上个月在冰盖啃压缩饼干时,”他指尖戳着请柬上新郎栏的“杨文鹏”三个字,金粉簌簌落在战术手套的防滑纹里,“还拍着胸脯说要把勋章供在祖坟前当避雷针,”忽然猛地转身,绷带上的医用胶带发出撕裂般的轻响,渗血的纱布边缘洇出鸽血红的圆点,甩在椅背上时惊飞了只误闯车厢的小飞蛾,“这会儿倒好——”他扯着请柬两角抖出哗啦声,婚期“2025年10月15日”的烫金字在晃动的手电光里跳成小火苗,“彝家姑娘的火塘怕是早把你勋章焐成红糖水了吧?”

越野车在弯道处猛地颠簸,阿江的绷带脚趁机从椅缝滑出半寸,伤口与战术靴的摩擦让他倒吸口凉气,却仍梗着脖子用昭通方言的尾音调侃:“我说你小子在极地拆俄军诡雷都没见手抖,咋藏请柬倒跟埋地雷似的——”手指突然戳向请柬背面的铅笔涂鸦,“还‘阿依娜的炸药库(误)’?老丈人要是知道你把他家猪圈标成爆破点,怕不是要用雷管给你炸个迎亲礼炮?”说话间,绷带渗的血珠恰好滴在“炸药库”的红圈里,像极了他们在废墟中用血迹标记的危险区域,只是此刻多了份烟火气的温暖。

后排突然炸开铁皮罐头的脆响,像枚微型信号弹在密闭空间里迸发。吉克阿依捏着伞兵刀的食指轻轻一旋,圆形铁皮盖便带着拉丝般的金属颤音滑落,露出颤巍巍的午餐肉冻——琥珀色的油脂层下,肉粒整齐得如同她在极地排雷时码放的诡雷零件。刀刃挑起半块肉冻时,狼头银饰恰好晃过请柬,在“阿依娜”三个字上投下袖珍的火焰图腾,银质纹路与烫金字体交叠,像把火塘的光剪碎了撒在纸页间。

“侦察兵的直觉早该嗅出端倪——”她故意将刀尖悬在傣鬼张开的掌心上方,肉冻表面的油珠正顺着刀弧往下坠,在狙击镜的冷光里拉成细小的金线,“上个月在美姑寨子里修水泵,这小子蹲在火塘边折糖纸的架势……”尾音被车身颠簸扯得忽高忽低,银饰随着倾身动作甩出半道银弧,掠过傣鬼枪托的柚木图腾,“手指比拆18A1诡雷引信还利索,糖纸边儿上绣的佤族火塘纹——”忽然轻笑,肉冻“嗒”地落在战友掌心,油香混着碘伏味在两人之间漫开,“针脚比他擦95式机枪的膛线还密,当时我就想——”

傣鬼用狙击枪托轻轻磕了下她的手腕,算是无声的谢礼,镜片上的哈气在冷光中凝成细雾,却仍能看见他唇角微翘的弧度。请柬上,杨文鹏画的小炸药包正挨着新娘名字,歪扭的导火索尾巴活像条打了结的机枪挂带,吉克阿依指尖划过纸页时,指甲缝里还卡着北极带回的冰碴子,此刻正被体温焐成水珠,渗进“阿依娜”三个字的笔画间。

“火塘边的糖纸能折出诡雷的花样,”她忽然用刀柄敲了敲自己锁骨下方的冻伤印记,那是西伯利亚的馈赠,“难怪他总偷摸往急救包塞c4包装纸——”银饰再次晃过请柬,这次投下的影子恰好罩住“炸药库”的红圈,“合着早就在给彝家姑娘攒见面礼呢,比咱们在冰盖下埋的诡雷还藏得深。”罐头里的油香愈发浓烈,混着车外红土的腥暖,在手电光里织成层透明的网,恍惚间,火塘边折糖纸的杨文鹏与雪地里拆诡雷的身影在光影中重叠,都是同样专注的侧脸,只是前者指尖缠绕的是绣线,后者是导线。

车厢内突然腾起压抑的哄笑,像群被捂住嘴的山雀在扑棱翅膀。吉克阿依的银饰撞在车顶篷布上叮当作响,阿江的绷带脚无意识蜷起,蹭得椅垫发出布料撕裂般的轻响。傣鬼的狙击枪托随着晃动的肩膀磕到金属车顶,“当啷”声里惊飞了停在瞄准镜上的飞蛾,他却纹丝不动,睫毛在镜片上投下蝶翼般的阴影,随着呼吸轻轻颤动,像极了当年在雪地里伪装时,睫毛凝着冰棱却依然稳如磐石的模样。

“三点钟方向,十二道火把。”他的声音裹着瞄准镜齿轮转动的“喀喀”声,镜筒缓缓右旋时,金属部件摩擦的细响与车载电台的电流声错拍成独特的节奏,“雁形队列——头狼在前,两翼各五盏,尾火把压阵。”镜片反光映出他微勾的唇角,那里有道极浅的冻伤疤痕,是北极冰盖馈赠的印记,“排头第三个,竹篓绳结打了双环死结,绳尾留着七厘米的应急长度——”镜筒突然一顿,“是咱们在沼泽地训练时改良的‘死结求生’绑法,绳头还缠着截蓝色尼龙线,跟杨文鹏去年丢在怒江的那卷一模一样。”

火把的橙红光芒穿过车窗,在傣鬼的战术护目镜上跳动,将他眼底的笑意染成暖色调。车厢内的哄笑渐渐凝成细不可闻的气音,众人看见那些火把正沿着山道蜿蜒,像条游动的火蛇,每簇火焰都在夜风里抖落火星,恰似他们在废墟中互相传递的战术手电光。排头汉子的竹篓随着步伐轻晃,绳结在火光下显露出双环交错的轮廓——那是牧羊人突击队独有的标记,每个结扣都藏着快速解绳的机关,此刻却用来捆绑迎亲的彩礼,竹篓里隐约透出的金属碰撞声,不知是喜糖还是杨文鹏偷偷塞的爆破零件。

傣鬼忽然用指腹抹了抹镜片,那里凝着层极薄的哈气,在冷光中化作细小的水痕:“倒数第二盏火把旁的汉子,”他的狙击枪托轻轻磕了磕窗框,“腰后别着的不是酒壶,是咱们在极地用的19手雷改装的保温壶——壶身刻的狼头图腾,跟杨文鹏刻在机枪挂带上的一模一样。”话音未落,山道拐角处的火把突然转了个弯,将迎亲队的影子投在岩壁上,那些晃动的人影里,有的背着竹篓,有的腰间别着形似炸药包的红绸包裹,绳结与图腾在火光中明明灭灭,像极了他们在战场上用影子传递的无声暗号。

邓班的手腕骤然发力,方向盘在掌心碾出半圈弧光,越野车如脱缰的战马猛地侧倾,轮胎与地面摩擦的尖啸声中,前轮碾过一丛碗口粗的桉树枝。带刺的枝条刮过底盘发出刺耳的“刺啦”声,惊起的夜鸦在车顶扑棱翅膀,车灯却在碰撞的瞬间彻底熄灭,将整辆车抛进浓稠的墨色里。黑暗中,战术背心的尼龙搭扣发出细碎的“嗒嗒”声,那是后排众人条件反射般握紧武器的动作——直到阿江的战术手电“咔嗒”撕开黑暗,冷白的光束像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课桌上摊开的请柬。

光束扫过请柬背面时,铅笔勾勒的地形图在幽暗中显形:歪扭的红圈像枚带锯齿的勋章,牢牢圈住“猪圈”图标,旁边标注的“阿依娜的炸药库(误)”几个字被画了三道波浪线,括号里的“误”字特别大,仿佛怕人看错。更妙的是小字注释:“老丈人年轻时在怒江排雷,能徒手拆苏军连环诡雷”,字迹边缘用铅笔重重描了爆炸图案,导火索尾巴画成杨文鹏标志性的机枪挂带形状,末端还歪歪扭扭标了“tNt”三个字母,火药味十足的涂鸦与喜宴的喜庆形成荒诞的反差。

手电光掠过纸面时,能看见铅笔印子深浅不一,显然是用军用战术笔急促画就,某些笔画还带着车辆颠簸的抖痕。红圈周围散落着几个小叉,像是临时标记的“诡雷位置”,而“炸药库”正中央画着个简化的火塘,塘边蹲着个戴安全帽的小人——不用猜也知道是杨文鹏自画像,手里还举着根火柴,火柴头的火焰被夸张地画成爆炸形状,几乎要烧到猪圈的栅栏。

“这龟儿子把老丈人老家当靶场标了。”阿江的绷带脚在椅缝里无意识蜷缩,绷带上的血珠恰好滴在“炸药库”三个字中间,像极了他们在战场上用血迹标记的高危区域,“难怪迎亲队的绳结是咱们的战术绑法——老丈人怕是带着当年排雷班的兄弟来接亲,竹篓里指不定藏着改良版的连环雷。”他忽然用手电照向邓班,光束掠过对方战术头盔的裂痕,那里还卡着粒临沧的细沙,“班长,咱这算不算是误闯‘爆破世家’的雷区?”

黑暗中,邓班的嘴角微微扬起,战术手套摩挲方向盘的纹路,能感觉到刚才碾过桉树枝时留下的细刺。请柬上的爆炸图案在手电光里明明灭灭,恍惚间与三年前极地废墟中,杨文鹏用炸药在冰盖炸出的信号标记重叠——同样的歪扭笔迹,同样藏着战友间的默契暗号。当阿江的手电光扫过车窗,远处迎亲队的火把正转过山坳,将众人的影子投在桉树斑驳的树干上,那些影子里,有人举着画满爆炸图案的请柬,有人握着撬罐头的伞兵刀,倒像是群误闯喜宴的“爆破幽灵”,却在红土与火光中,守着比勋章更珍贵的、属于牧羊人的秘密。

“难怪这小子总趁熄灯偷摸往背包塞c4包装纸,”李凯的战术背心尼龙搭扣发出“嗒”的轻响,他从暗袋里摸出枚鹅蛋大小的信号弹,弹头铸着北极熊踏冰的浮雕,凝结的北极冻土像层灰蓝色的釉料,牢牢粘在弹体凹槽里,“合着早盯上爆破世家的老丈人了?”他忽然将信号弹凑到手电光束下,冻土层裂缝里漏出的冰碴子簌簌掉落,在红绸礼盒上洒成细小的星子。

吉克阿依正低头调整红绸礼盒的缎带,指尖捏着的银饰在冷光里泛着幽蓝——那是用俄军pN-2诡雷的触发弹簧熔铸而成的火焰纹银链,螺旋状的弹簧丝还保留着爆炸时的微弯弧度,银匠在间隙处嵌了三粒西伯利亚雪晶,此刻正被车厢暖气焐成半透明的水珠,顺着“火塘纹”凹槽缓缓滑动,像极了他们在极地冰盖见过的、阳光穿透冰棱时的流动光晕。

“见面礼?”她忽然轻笑,银饰末端的狼头吊坠晃出半道银弧,恰好勾住李凯信号弹上的拉环,“老丈人在怒江排雷时,怕是见过比这硬核百倍的‘礼物’。”说着将银饰举至眼前,火焰纹与狼头在手电光里叠成奇妙的图腾——狼嘴咬住弹簧丝的末端,雪晶正坠在狼眼位置,像滴即将融化的极地眼泪,“我这链子用的是咱们在北极拆的第17枚诡雷弹簧,特意让寨里的银匠在火塘里淬了三遍——”忽然眨眼,银饰轻轻磕在信号弹的北极熊浮雕上,“等拜堂时往火塘边一挂,雪晶化水浇在弹簧上,准能‘炸’出串带冰碴子的火星子,比婚庆公司的冷焰火带劲多了。”

李凯忽然发现,吉克阿依的礼盒底层还垫着张皱巴巴的糖纸,正是杨文鹏在美姑折山茶花用的佤族火塘纹,糖纸边缘用银线绣了排微型爆破公式,每个等号都被画成导火索的形状。信号弹上的北极冻土此时已化出条细水痕,顺着弹体流到礼盒缎带上,将红绸染成深浅不一的蓝,恰似他们在极地见过的、融雪渗入红土时的渐变色。

“你这礼物要是被老丈人当成诡雷,”李凯用信号弹尾端敲了敲吉克阿依的狼头银饰,金属碰撞声里溢出淡淡机油味,“怕是要被扔进怒江喂鱼——”忽然瞥见礼盒角落还藏着枚袖珍雷管造型的银坠,导火索尾巴竟是用杨文鹏机枪挂带的尼龙线编的,“得了,算我输,论把战场元素揉进嫁妆,还得是咱们彝族侦察兵的手艺。”

车厢顶的桉树枝被夜风吹得沙沙作响,吉克阿依将银饰轻轻放进礼盒,雪晶恰好落在红绸绣的“囍”字中央,像颗嵌在火塘里的冰晶。那些来自北极的弹簧与冻土,此刻正与佤族的火塘纹、彝族的银饰工艺静静依偎,如同他们在战场上背靠背的身影,终将在战友的婚礼上,化作比任何贺词都更滚烫的、属于牧羊人的祝福——带着硝烟的底色,却裹着雪水融成的暖意。

“少废话。”邓班的拇指勾住战术腰带的快速释放扣,金属搭扣“咔嗒”弹开的瞬间,急救包的尼龙拉链发出细密的“嘶啦”声。微型手电的红光像团跳动的炭火,顺着众人胸前的勋章逐一扫过——镍合金表面被映成流动的血光,在吉克阿依的狼头银饰上碎成两簇小火焰,恰好嵌进银饰凹陷处的火塘纹,仿佛那枚极地带回的雪晶正在红光里慢慢消融。

他忽然停住,光束定在阿江渗血的绷带上。纱布边缘的血珠已洇成硬币大小的暗斑,在战术裤的迷彩纹路间格外刺眼,像朵开败的战地玫瑰。邓班的喉结滚动了下,声音里的沙砾感忽然软下来,像雪粒落在火塘上的“滋滋”声:“b组队形,三人前三角,两人侧卫,剩下的殿后——”他用手电尾端敲了敲车窗,玻璃上立即映出右侧稻田的轮廓,墨绿的稻叶在夜风里泛着水光,“避开那片烂泥田,去年暴雨冲垮过路基,地下埋着咱们五年前训练用的过期炸药。”

阿江刚要开口,邓班突然转身,战术手套的指尖几乎戳到他鼻尖:“尤其你——”目光扫过对方鞋底渗出的血痕,那里还沾着临沧机场的红土,“脚底板的水泡要是跟炸药库似的‘爆’了,”他忽然扯了扯自己的勋章绶带,红丝绒在红光里晃出残影,“老子就让老丈人把你绑在火塘边,拿你的绷带当导火索,现场演示‘人肉爆破流程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