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牧羊人:活着再见 > 第39章 作战会议室内的风暴

第39章 作战会议室内的风暴(1/2)

目录

2022年12月10日,云南昆明某集团军作战会议室。暖气片发出低沉的嗡鸣,与窗外呼啸的西伯利亚寒流在双层玻璃上撞出回响。八道身影围坐在长方形会议桌前,战术背心下的作训服还带着野外拉练的草屑,唯有桌面中央的电子作战沙盘泛着冷蓝光晕。

参谋长红色文件袋拍在胡桃木桌面的声响惊飞了窗台上的麻雀,邓班的指尖正碾过锁骨下那道斜贯三指的旧疤——2019年南疆巷战,弹片从防弹插板缝隙间擦着颈动脉划过,此刻疤痕在作训服拉链微敞处绷成苍白的弦,他的指腹像在摩挲一枚生锈的勋章,将记忆里的硝烟味揉进会议室的暖气里。

副组长鹏哥的三棱军刺早已分解成七件零件,在台灯冷光下摆出不规则的战阵。擦枪布裹着主刃来回拉动,布料与金属的摩擦声细得像雪粒落在钢盔上,他垂眼盯着刃口映出的自己,指节因用力过度而泛出青白,掌纹里嵌着的机油却比三年前在叙利亚排爆时更干净——那时他总留着半寸长的指甲,专门用来挑诡雷的引信。

\"前年在漠河演习,你这道疤冻得发蓝。\"鹏哥突然开口,指尖捏住蝶形弹簧,零件相撞发出轻响,\"现在倒成了老毛子阅兵式上的勋章展品?\"

邓班没接话,战术笔尾端敲了敲桌面,目光仍锁在文件袋上凸起的五角星压纹。疤痕随着喉结滚动扯出浅红,像道未愈的伤口,而鹏哥手中的军刺主刃已擦得能照见人,刃尖斜指天花板,在墙面投下狭长的影子,恍若当年南疆巷道里,他们背靠背射击时,映在砖墙上的那两道永不倾斜的剪影。

参谋长指尖在触控屏上一叩,投影仪突然喷出冷蓝光束,西伯利亚雪原的三维建模便带着刺骨寒气铺展在幕布上。苔原冻土间蜿蜒的红色箭头不是标注,而是道狰狞的血色裂痕——那是俄方用卫星测绘数据勾勒的\"极地绞杀\"核心区,等高线密集处像堆垒的白骨,冰湖反光点则如冻住的眼珠,直勾勾盯着会议桌前的八道身影。

\"新增项目代号‘极地绞杀’。\"参谋长的嗓音像冻住的钢锯,划过投影里闪烁的危险标识,\"你们会在零下四十度的冰原执行破袭,在诡雷密度达到每平方米三点二枚的死亡雷场完成渗透,在没有补给的针叶林熬够七十二小时——所有战术动作,都将在实弹射程内进行。\"他指尖划过淘汰率曲线,那条攀升至67%的红线在幕布上投下阴影,恰好笼罩住邓班锁骨下的旧疤,\"去年法国队整建制退赛的位置,就是这里。\"

鹏哥手中的军刺零件突然相撞,三棱主刃在投影冷光里划出半道弧光,正切过地图上标着\"贝加尔湖裂谷\"的锯齿状区域。邓班的战术笔尾端重重敲在桌面,在\"敌后生存\"四个字上划出深痕,笔尖与木质纹路摩擦的声响,像极了当年南疆巷战中,子弹划过防弹头盔的尾音。

侦察员吉克阿依的指节叩击着战术平板边缘,绣着火焰纹的袖口随动作扬起,露出腕间三道并排的银饰臂环——那是彝族姑娘成人礼时兄长亲手锻造的护腕,此刻正随着她鹰隼般的瞳孔骤然锁紧,在数据流闪烁的冷光里泛着金属的冷硬。作为突击队里唯一的女性,她的作训服领口微敞,颈间银制鹰形图腾贴着锁骨起伏,比屏幕上任何诡雷标识都更锐利。

“老毛子照搬了阿勒颇西区的雷场布局。”她忽然开口,指尖在平板上划出三道红线,精准切割模拟地图上的雷区范围,战术背心下的肩肌随动作绷紧,像头蓄势待发的山鹰,“但他们漏了叙利亚沙砾与西伯利亚冻土的承重差——”话未说完,爆破手阿江的匕首刀柄已磕在桌面,而她充耳不闻,指腹碾过平板边缘的防滑纹,仿佛在摩挲狙击步枪的扳机护圈,“第三雷区的伪装层厚度,足够让红外无人机误判0.3秒。”

突击手香客捏指节的声响在她身后响起,吉克阿依却始终盯着屏幕上闪烁的诡雷坐标,睫毛在眼下投出利落的阴影。战术平板的冷光映着她高挺的眉骨,像彝寨火塘边永不熄灭的守夜人,而她指尖划过的每道数据曲线,都带着大凉山雄鹰俯视猎物时的精准与狠戾——那些在原始森林追着猎物跑三天三夜的狠劲,此刻全凝在她锁定雷场的目光里,比任何男性战友都更灼热。

傣鬼肩臂的体温透过战术背心传来,带着亚热带丛林的气息。我蜷在折叠椅里,掌心紧抵望远镜的橡胶护目镜,镜筒还带着枪械库的机油味,防滑纹硌得指腹发麻——这是我第五次调整握持姿势,却始终无法忽略屏幕上那帧定格画面:某国队员的防爆服在诡雷爆炸中裂开,雪块混着纤维碎片扑向镜头,像被冻结的血沫。

机枪手李凯的突击步枪横在膝头,护木上的\"杀\"字刻痕被他磨得发亮。他拇指反复碾过凹痕,褪色红绳在指缝间打了个死结——那是去年在怒江峡谷巡逻时,傈僳族老猎户送的平安绳,此刻正随着他喉结滚动而微微绷直。我余光瞥见他食指在扳机护圈外划出虚扣的弧度,指腹的茧子擦过防滑纹,发出极轻的\"沙沙\"声,像秋风吹过边境线上的铁蒺藜。

右侧的傣族狙击手傣鬼忽然调整狙击枪托的角度,椰壳图腾嵌着孔雀蓝釉彩,银线勾出澜沧江的蜿蜒纹路,在顶灯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这是他阿婆用三个月编就的护身符,每个绳结都浸过糯米酒——他说这样能让枪管在雨夜保持清醒。此刻他指尖摩挲着图腾中央的银制象纹,狙击镜镀膜映出他紧抿的唇角,睫毛在眼下投出蝶翼般的阴影,像在澜沧江边观察野象群时那样专注。

投影仪的冷光扫过他步枪上的战术编号,顶灯在狙击镜镀膜上折射出虹光,恰好笼罩他棱角分明的颧骨。我忽然想起上个月在西双版纳集训,他趴在橡胶林里潜伏三天,用竹筒接雨水时还哼着傣族古调,此刻却如换了个人,指腹碾过枪托防滑纹的力度,与李凯摩挲\"杀\"字的频率奇妙地同步,像两根绷紧的琴弦,随时会在同一个音节上共振。

喉间突然泛起铁锈味。我低头看向战术日志,笔尖在\"极地低温对光学瞄具的影响\"条目下晕开墨点,却怎么也写不下去。傣鬼的狙击枪托轻轻磕在靴跟,发出类似竹筒敲击的闷响;李凯的红绳缠上了护木凸起的防滑齿,他正用指甲慢慢挑开——这些带着体温的兵器与图腾,让金属碰撞的会议室有了篝火般的温度,却也让屏幕上的血色碎影更显刺目。

目镜的橡胶边缘硌得眼眶发疼。我忽然意识到,自己掌心的汗已浸透望远镜的防滑纹,而傣鬼图腾上的银线,正随着他肩肌的紧绷绷成锐利的直线,像极了澜沧江雨季时,傣族猎人张满的竹弓。

“命令:牧羊人突击组代表中国参赛。”参谋长合上文件,目光扫过每个人紧绷的肩线,“有异议吗?”

空调嗡鸣声在凝滞的空气里打了个转,电子沙盘的蓝光在邓班战术笔尾端投下三道短影——他的指节叩击桌面,三声短点像南疆反恐时约定的突围信号,疤痕随动作在锁骨下绷成苍白的弦,惊起投影仪散热口的微尘。

鹏哥的擦枪布突然停在半空,七件军刺零件在他掌心颠了颠,忽然被甩向胡桃木桌面。金属碰撞声撕裂寂静,三棱主刃精准卡进蝶形弹簧,尾椎零件与限位销发出清越的“咔嗒”,瞬间拼出完整的刺杀姿态。他指尖碾过刃口,在会议室顶灯下划出半道冷光,嘴角扯出的弧度比军刺开刃角更锐利:“上个月在大兴安岭冻坏的三箱爆破弹,后勤补了改良版?”

邓班的战术笔顿在“极地绞杀”的“绞”字上,笔尖压出的凹痕里渗着墨渍。鹏哥说话时,他的目光正扫过对方指节上的旧烫疤——那是2018年拆弹时,c4炸药在低温下异常引爆留下的印记。此刻对方指尖敲着重组完毕的军刺,刃尖斜指屏幕上的贝加尔湖裂谷,像在丈量冰层下埋设爆破弹的最佳深度。

“冻土穿透力提升15%,但引信延迟增加0.7秒。”邓班终于开口,疤痕随喉结滑动牵扯出浅红,像道未愈的军功章,“你去年在漠河冰湖底埋五组炸药的狠劲,这次该用在刀刃上了。”

鹏哥忽然将军刺抛接在掌心,三棱刃口闪过的冷光映出他瞳孔里的投影——西伯利亚雪原上,红色雷区与蓝色爆破点正在战术屏上闪烁。他接住刀柄时,指腹擦过防滑纹的力度重了三分,那是当年在叙利亚排雷时,判断诡雷真伪的习惯性动作。而邓班的战术笔已在笔记本划出三道横线,每道都精准切过地图上的俄军补给点,像极了他们曾在暗夜中互为背靠背的枪口准星。

金属碰撞声余韵未消,窗外的冷雨突然砸在玻璃上,与桌面上军刺零件的反光交织成网。这对搭档之间的沉默与对话,早已超越语言,成为刻在骨血里的战术密码——当鹏哥用军刺尖轻点“极地绞杀”图标时,邓班笔下的爆破路线恰好延伸至对方刃尖所指,仿佛两枚早已上膛的子弹,在出膛前完成了弹道校准。

邓班的战术笔尾端敲在电子沙盘边缘,蓝光在他锁骨下的旧疤上碎成星子:“72小时,足够让西伯利亚的雪冻住枪管,但冻不住我们的战术链。”他指尖划过贝加尔湖等高线,疤痕随喉结滚动扯出浅红,像道新鲜的刀伤。

“吉克,把近五年俄军在北极圈的诡雷数据链重组。”他话音未落,彝族侦察员的指尖已在战术平板上跳起,银制鹰形臂环撞出细碎脆响,“用你在叙利亚排雷时的‘火塘分析法’——他们的伪装逻辑,逃不过猎人的眼睛。”吉克抬头时,鹰瞳映着屏幕上流动的雷场坐标,像彝寨深夜守望的火塘,永远比夜色更亮。

爆破手阿江的拇指蹭过掌心冻裂的旧疤,那里还留着去年漠河实验炸药时的灼痕。“低温黏着度实验,三组不够。”他忽然开口,战术背心下的肌肉随抬手动作绷紧,“我要在-40c环境下测试冻土剥离爆破弹的延展性——”话未说完,邓班已甩出三支低温测试笔,笔尾的荧光标记在他瞳孔里晃成三团小火苗。

“李凯、香客,把模拟敌营的火力点抠到毫米级。”邓班转向突击手二人组,香客的指节正碾在3d模型的了望塔位置,桌沿留下两道浅红压痕,“俄军在车臣用过的交叉火力网,这次会裹着冰层出现。”机枪手李凯的护木“杀”字突然被掌心焐热,他点头时,褪色红绳扫过战术日志上的弹着点分布图,像道燃烧的火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