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牧羊人:活着再见 > 第2章 翡翠色阴影下的较量

第2章 翡翠色阴影下的较量(1/2)

目录

时针悄然划过零点,磨憨镇的夜市宛如被打翻的琉璃盏,五彩斑斓的霓虹灯带与古旧质朴的老式灯笼交相辉映,编织出一片如梦似幻的光谱。那光谱仿若灵动的活物,在潮湿闷热的空气中肆意跃动,将周遭行人的脸庞映照得忽明忽暗。

不远处,泰式小吃摊前,煮冬阴功汤的铜锅咕嘟咕嘟翻滚着,酸辣气息裹挟着鲜虾、香茅与柠檬叶的独特芬芳,如潮水般汹涌袭来,刺激着人们的鼻腔。缅甸翡翠商们围坐一处,手中木槌有节奏地敲击玉石,清脆的声响在喧闹的夜市上空回荡,和着此起彼伏的讨价还价声,宛如一首独特的市井乐章。老挝咖啡摊弥漫出的醇厚香气,悠悠萦绕在空气中,给这场感官盛宴添上一抹别样的温暖。这气味、声响相互交织,构建起一座错综复杂的边境之夜感官迷宫。

我们三人,如同隐匿在丛林里的猎手,巧妙地混迹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身旁,泰国游客身着色彩艳丽的纱笼,谈笑风生间,身上浓郁的香水味飘散开来;彝族马帮裹着厚重的察尔瓦,他们粗犷的吆喝声带着大山深处的豪迈;掸族妇女头戴精致的帕当,举手投足间尽显温婉。我们在人群中穿梭,衣角不经意间蹭过香料摊,沾染了小茴香、姜黄的辛香,又沾上夜市特有的烟火气与人们身上的汗渍,整个人融入这喧闹、鲜活的边境夜生活之中,敏锐的目光却时刻留意着周围的风吹草动。

午夜的潮热黏在脖颈,耳麦里突然传来法医压低的嗓音,像一把手术刀划开夜市的喧嚣:“阿呷莫瞳孔扩散前,反复呢喃‘红河谷’。”背景音里混着仪器的嗡鸣,“皮肤组织检测出Y染色体单倍群o-117,和瑞丽‘刀疤张’家族标记完全吻合。”

我的指甲瞬间掐进掌心,迷彩服下的肌肉猛地绷紧。三年前在瑞丽码头的爆炸案瞬间浮现——三具被AK-47打成筛子的缉毒警遗体,现场遗留的弹壳上,同样刻着“刀疤张”特有的莲花纹。这个盘踞在中缅边境的毒枭集团,如同隐匿在雨林深处的食人藤,吞噬了无数战友的生命,警方多次围剿,都被他们凭借复杂的地形和周密的情报网逃脱,没想到今天,终于撕开了他们伪装的一角。

傣鬼似乎察觉到了我的异样,用肘部轻轻碰了碰我的后腰。我深吸一口气,平复情绪,目光扫过不远处挂着老挝牌照的卡车,三个穿着缅甸隆基纱笼的男子正把编织袋搬上车,动作看似随意,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紧张。他们脖颈处若隐若现的银饰,在灯笼的映照下闪烁着诡异的光,那分明是佤邦军阀亲兵才有的图腾样式。看来,“刀疤张”的触手,已经伸到了磨憨镇。

我们仿若三道隐匿于黑暗的影子,以近乎无声的姿态,迅速切入狭窄的小巷。一踏入其中,刺鼻的腐鼠气味便如汹涌的潮水般,瞬间将我们包围,还裹挟着发酵棕榈酒散发的酸腐甜腻,两种味道相互交织,令人几欲作呕。

行进间,吉克阿依陡然伸出手,精准地按住我的肩膀。刹那间,她手腕上的彝族银镯与我腕间的战术手表相互触碰,发出一声极其细微的轻响。顺着她示意的方向望去,在前方二十米开外,卡车驾驶室里,一道幽蓝的光如鬼火般闪烁了一下。凭借丰富的经验,我立刻判断出,对方正在接收加密信息。那些贩毒分子一贯狡猾,利用这种隐蔽的方式传递消息,妄图逃避警方的追踪。而此刻,我们终于抓住了他们的破绽,只要顺着这条线索深挖下去,或许就能揭开整个贩毒网络的真面目。

宁静被一声尖锐的脆响瞬间撕裂。一只浑身斑纹的三花猫不知从哪蹿出,如同一枚横冲直撞的炮弹,狠狠撞翻了街边的泡菜坛子。玻璃碎裂的声响,不仅惊起了栖息在屋檐下的夜枭,也打破了原本看似平静的局势。

几乎在同一时刻,留着络腮胡的男子反应极快,腰间的格洛克17手枪如一道黑色的闪电,迅速出鞘。他双眼圆睁,枪口在黑暗中晃动,寻找着目标,身上散发的危险气息扑面而来。

千钧一发之际,我的大脑飞速运转,身体凭借着多年的训练和实战经验做出本能反应。手指稳稳扣住改装92式手枪的扳机,只听“砰”的一声闷响,橡皮子弹如同一颗出膛的流星,划破黑暗,精准无误地击中了络腮胡男子持枪的手腕。伴随着男子痛苦的惨叫,格洛克17应声落地。

与此同时,傣鬼像一只敏捷的猎豹,身形一闪,手中的军用匕首在夜色中划出一道寒光。匕首带着凌厉的风声,精准地劈向第二名毒贩手中的通讯器。只听“咔嚓”一声,通讯器瞬间被劈成两半,零件散落一地,阻断了毒贩之间的联络。这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从三花猫撞翻泡菜坛子到傣鬼毁掉通讯器,不过短短数秒,却将毒贩的反扑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卡车引擎的轰鸣声撕裂夜空,傣鬼的索套精准套住后轮时,我看清了驾驶室内闪过的AK-47弹匣。剧烈侧翻的卡车在柏油路上擦出火星,三十箱伪装成普洱茶的冰毒散落一地,最底层的木箱里,赫然码放着美制4卡宾枪与以色列tavor突击步枪。

\"西北方三百米,至少两个班兵力!\"吉克阿依的战术耳麦传来热成像仪的警报。我看见月光下闪烁的战术导轨,那是金三角雇佣军特有的改装风格。\"阿依压制左侧制高点,傣鬼负责爆破车辆!\"我边命令边将203榴弹发射器架上残墙。

子弹擦着耳畔呼啸而过,尖锐的声响和空气中弥漫的硝烟味,瞬间将战斗氛围拉满。我借助掩体,迅速观察战场形势,就在这时,地上散落的弹壳引起了我的注意——铜质弹壳上独特的标记和口径,表明敌方使用的是北约制式5.56毫米弹药。这一发现让我心头一紧,要知道,长期盘踞此地的佤邦联军,惯用的可是7.62毫米口径弹药,看来这次遇到的,是一股新的势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