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2/2)
【肆叁捌章孙氏崛起风云录】
(空行)
相国府议事厅内,董卓凝视着胸有成竹的女婿,颓然叹息:文优以为,关东那群人真会放下成见,与我西凉**伐燕之事?
(空行)
他摩挲着鎏金扶手继续道:须知月前他们才高举义旗讨伐我西凉军。那些自诩忠义之徒,怎会与他们口中的**携手?
(空行)
李儒捻着八字须阴恻恻笑道:相国明鉴,关东诸侯何尝不是各怀鬼胎?所谓勤王不过是为攫取利益的幌子。
(空行)
他衣袖轻振:若真有心讨逆,为何我军撤回关东后便再无追兵?说到底,不过是想坐收渔利罢了。
(空行)
今时不同往日。李儒眼中精光乍现,燕国疆域已扩至十七郡,其势如饿虎出柙。在关东诸公眼中,北疆之患已远胜我西凉。
(空行)
他斩钉截铁道:为保全自身,他们必会重演合纵之策,就像当年共抗我西凉那般!
即便没有我们从中牵线搭桥,关东诸侯们也会自发结盟,联合出兵讨伐燕国。
帐内文武官员听完军师侃侃而谈的分析,紧绷的心弦终于松了下来,神色也缓和许多。
董卓高坐主位,抚掌大笑:“妙极!幸亏西凉军有文优运筹帷幄,若只靠我们这群莽夫,怕是早就焦头烂额了!此事便全权交予文优处置——本相只愿早日听闻燕国覆灭或燕王毙命的消息,再不想被燕国相关战报搅得心烦!”
李儒躬身应道:“相国放心,属下必妥善筹划。暗中联络关东诸侯缔结盟约,共伐北方日渐强盛的燕国。”
尽管李儒言辞凿凿显得成竹在胸,实则心知肚明:眼下关东诸侯正忙于互相攻伐、扩张地盘,燕国对他们的威胁尚未显现。真正能感知到危机的唯有北部诸侯,中原与南方诸侯根本无动于衷。这条计策虽妙,却需时日验证,眼下只能静待时机。
——————————
永汉元年(188年)六月十五,荆州江夏郡三江口。
江东军临时营帐内,孙坚正召集众将商议出路。
这位主帅眉宇紧锁:“刘表老贼借荆州士族之力已稳坐牧守之位。如今我们与刘表因【传国玉玺】彻底反目,长沙郡回不去了——诸位说说,江东军该何去何从?”
(
帐中众臣听完主公的感慨,都陷入沉思,认真谋划着江东军下一步的战略。
孙静率先出列进言:兄长,如今江东匪患横行,各地郡守根本无力**。不如率军返回江东发展?那里毕竟是我们的根基所在。
这个提议立即获得众人附议,纷纷进谏:
主公明鉴!江东乃我孙氏故土,定能迅速立足。
父亲,我军精锐之师回到江东,必能迅速荡平群寇。
昔年项王以江东为基业**暴秦,主公若得此宝地,霸业可期!
只要拿下庐江、豫章、丹阳、吴郡、会稽五郡,便可进逐中原,退守一方!
孙坚闻言拍案而起:好!即刻率军返回江东,平定五郡,保境安民!
众将齐声应命,全军立即拔营启程,乘战船向吴郡进发。
永汉元年六月二十日,孙坚率八千精锐在吴郡松江口登陆。凭借江东猛虎的威名和精锐之师,很快攻占吴郡,开始招兵买马,延揽人才。
孙氏本就是江东望族,加之讨董时积累的声望,以及五百匹草原战马的助力,很快在江东站稳脚跟。
自洛阳会盟瓦解后,袁术率部南归南阳,凭籍门阀显赫的汝南袁氏声望,广纳贤才猛将。
荆州南阳本为帝乡重镇,辖三十五城、二十万户、百万生民,钱粮充沛,军力急速膨胀。志在九鼎的袁公路遂遣心腹大将纪灵统帅十万雄师北取豫州,连克汝南、颍川、沛国三地,获七十五城、四十万户籍。继而命刘勋、张勋、桥蕤等统兵十万南下扬州,夺取九江、庐江二郡二十八城。
至此袁氏坐拥六郡,带甲三十万,治下民众一百九十三万,跃居天下三强,仅次董卓、刘凤。权势日盛,骄矜之气渐生。
徐州虽仅六十二城、三十万户籍,因系楚霸王故里,民风剽悍。州牧陶谦虽破黄巾、兴屯田,然政令多倚豪强,守土尚可,进取乏力,终难逃兼并之局。
荆州刘表统御七郡八十城,因纳中原流民,户籍达一百四十万。治下文教昌明,百姓安居,形成乱世中独特的自保之势。
刘表掌控荆州八郡,疆域辽阔,拥兵十余万,称霸荆江流域。然其生性多疑,热衷清谈,固守自保,缺乏进取之心。后因宠爱继室蔡氏,致使蔡瑁等外戚专权。
驻守武关的张济、张绣叔侄占据方圆数百里疆域,依托长安供给,不断出兵攻打南阳郡,与袁术形成对峙之势。其麾下西凉铁骑乃帝国三大劲旅之一,骁勇善战,令袁术仓促组建的军队难以招架,短时间内便攻取南阳半壁。
益州作为大汉疆域最广、人口最多的州郡,蜀汉据此三分天下确有根基。辖内包含汉中、巴郡等七郡及三属国,城池一百一十八座,户籍一百一十八万,人口五百五十八万,另收纳诸多中原流民。原益州牧刘焉因年迈早逝,其四子刘璋继任。
刘璋性格怯懦多疑,继位后难以服众。汉中太守张鲁公然抗命,意图割据自立。刘璋遂诛杀张鲁满门,双方结为死仇。后遣大将庞羲率十万大军征讨,反遭大败,致张鲁彻底掌控汉中,形成东西川对峙之局。
扬州位列帝国三大州,为日后东吴基业所在。辖九江、庐江等六郡,城池九十二座,户籍一百零二万,人口四百三十三万,同样收容大量中原避难百姓。
扬州境内人口多聚集于北方,南方山区盘踞着数以百万计的山越族人。
身为扬州六郡统治者,刘繇乃齐悼惠王刘肥之孙,牟平侯刘渫后裔,确系汉室正统宗亲。
然而这位刘繇虽顶着扬州牧的名衔,实则有名无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