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 > 第139章

第139章(1/2)

目录

按照原本轨迹,陈到本应蛰伏汝南故里,待刘备出任豫州牧时方才投效。

然而如今,历史的走向早已被刘凤彻底改变,诸多将领提前崭露头角,年轻才俊纷纷手握兵权。

才华横溢的陈到,自然不甘继续埋没于乡野之中!

依照历史进程,南阳与汝南二地本应归属袁术麾下。

按理说,陈到若欲投效诸侯,本该选择就近依附。

但问题在于——袁术虽出身汝南袁氏这等顶级世家,却在讨董之战中屡屡做出令人不齿之举,令人大失所望。

更何况袁术用人唯重门第,寒门子弟若想在其麾下建功立业,难如登天。

燕地之主在对抗董卓的大战中,将数十万西凉铁骑杀得溃不成军,残兵败将逃回西凉苟延残喘。此役威震四海,帝**神的威名从此无人置疑。

尤其难得的是,这位身份尊贵的王侯毫无门户之见,只问才干,不论出身,不计年齿。燕**中大将多是未及而立的青年才俊,年纪轻轻便能独当一面,镇守要津。

正因如此,陈到才不辞千里来到燕国都城,投奔招贤馆,渴望在这片天地施展抱负。说来也巧,正当他在馆中自荐时,恰逢郭嘉前来巡视,这才有了后续机缘。

永宁殿内,郭嘉立即领着这位青年将领入宫觐见。当得知眼前之人正是汝南陈叔至时,刘凤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这位日后将统领蜀汉精锐白毦兵的将才,如今竟主动来投,怎能不叫人振奋?

有时候刘凤不禁感慨,自己几乎将蜀汉的根基将领尽数网罗。五虎上将已有四位效力燕国:赵子龙、张翼德、关云长、黄汉升。如今连魏文长也慕名而来,再加上眼前这位未来的白毦统帅,蜀汉的武将班底可谓十之**尽入彀中。

想到此处,刘凤不禁好奇:失了这些栋梁之才,那位刘姓宗亲还能否如愿占据荆益,成就一方霸业?

**

刘凤当即展现出一副谦恭下士的姿态,对陈到的军事才能进行了一番考察,随后毫不吝啬地表达了赞赏之情。

陈到见到这位威名远扬的燕王时,激动得语无伦次,毫不犹豫地跪地叩首,正式加入了燕国武将行列。

起初刘凤打算直接将陈到安排进御林铁卫,但转念一想又觉不妥。这个年仅十五的少年虽天赋异禀,却毫无实战经验。若贸然授予要职,恐难服众。

最终刘凤决定按规矩行事,将陈到送往军事学院进修。对这样的安排,陈到欣然接受,立即前往学院报到。

空荡荡的永宁殿内,只剩下刘凤与郭嘉二人。

奉孝,你是如何遇见叔侄的?刘凤饶有兴致地问道。

郭嘉将经过娓娓道来:说来也巧,今日臣去招贤馆巡视时,恰遇前来毛遂自荐的陈到...

听罢讲述,刘凤不禁后怕。若非这次偶遇,燕国或许就与这位将才失之交臂。若陈到真返回汝南,那将是莫大的损失。

思及此,刘凤忧心忡忡:这次多亏奉孝恰巧前往。但招贤馆现有机制仍可能埋没真正的人才。我们不能再指望每次都这般幸运了。

刘凤神色一凛,正色对郭嘉道:奉孝,此事非同小可。我燕国岂能坐视不理?不如将招贤馆的规矩改一改?

见君主忧心忡忡,郭嘉苦笑着解释道:王上,此事在所难免。平心而论,招贤馆已尽心竭力。馆中众人谨遵王命,对前来投效之士莫不谦恭有礼,唯恐因些许失礼而错失贤才。

您常说真才实学者往往籍籍无名,馆中众人又如何能辨识?并非每个毛遂自荐者都堪称大才。若要将每个自荐之人都引至王宫觐见,招贤馆又有何存在意义?

郭嘉顿了顿,继续劝谏:依臣之见,即便改制也未必能更胜一筹。如今燕国上下忙于整军经武,发展民生,实在无暇兼顾招贤馆之事。

听闻这番剖析,刘凤颓然垂首,不得不承认军师所言在理。他明白自己有些强人所难,招贤馆确实已竭尽全力。即便再苛求也无济于事,只会徒增馆中众人压力。

毕竟招贤馆众人不似他这般熟知三国人物底细,错失一二贤才实属情有可原。

[中文,简体字,用不一样的文字

理解归理解,刘凤此刻却被燕国繁重的政务压得喘不过气来。

虽说奏章无需他亲自批阅,但朝中百官整日抱怨官吏短缺。偌大的燕国朝廷急需能臣干吏填补空缺。

蓟城学院虽在培养学子,可真正的大才岂是轻易能得的?尤其是那种足以治理郡县、统领州府乃至辅佐朝政的栋梁之才,非要有过人的天资加上刻苦钻研,方能成就。

眼下学院培养的学子,大多只能胜任基层官吏之职,于燕国而言不过维持基本运转罢了。

国家急需的是真正能挑大梁的经世之才!

忽然刘凤灵光乍现,嘴角浮现笑意:既知汉末三国豪杰姓名,何不将这些名字编成名册交给招贤馆?如此既可避免贤才遗漏,又能让招贤馆有据可循。

不过这份名册必须严加保密,绝不可外泄。

刘凤正色对郭嘉道:奉孝,这几日我拟份名册,将大才姓名记录在案交由招贤馆。如此一来,我燕国便不会与贤才失之交臂。此事需隐秘卫、黑衣卫、百鸟三机构共同参与。

今后要在招贤馆安插隐秘卫,专门守护这份名册。你们三大机构要按名册记载的籍贯信息,分派人手在各地寻访招揽。

奉孝以为此计如何?

郭嘉闻言眼前一亮,欣然赞道:王上圣明!有此名册在手,只要发现这些贤才,定教他们无处可逃。

三大情报机构遍布全国,天下英才终将尽归我大燕!

郭嘉一番溢美之词让刘凤嘴角微扬,露出欣慰的笑容。

刘凤想起某位伟人曾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这正是唐太宗李世民推行科举时发出的豪言壮语。

刘凤不禁思索:是否该提前推行科举制?

若在燕国实施科举,便再无需担忧人才匮乏。

科举制虽在隋唐时期受诸多限制,但能在华夏延续千年自有其过人之处。

科举的创立彻底打破了世家门阀垄断文化的局面,使寒门子弟得以崛起。

这一制度不仅缓和阶级矛盾,更促进文化传承,实乃利国利民之良策。

可惜明清八股盛行,终使科举走向末路。

若在燕国推行科举,既能解决官吏不足的困境,又可打击豪强垄断文化的局面。

如此更能巩固皇权统治。

但深思熟虑后,刘凤还是摇头作罢。

科举虽是封建王朝的良制,推行却需太平盛世作为根基。

如今天下动荡,民不聊生。虽燕国在百官治理下国泰民安,军力强盛...

刘凤仍需以社稷为重,无暇与世家豪强周旋以强行推广科举。

永宁殿内,燕王刘凤执笔凝神,将记忆中三国时期的英才逐一录于名册。在这乱世之中,寒门难出学子,文脉仍被世家大族与地方豪强垄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