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九仙整戈:残师聚气待反攻(2/2)
“好!”林文澜点头应允,“文斌,你挑选三十名老兵,务必隐蔽行事,不要与日军正面冲突,七天内返回,带回详细情报。”
会议结束后,林文斌回到1团驻地,立刻挑选侦察兵。李根生听说后,第一个报名:“团长,我去!我在笔架山和梅岭都跟鬼子交过手,熟悉他们的战术,而且我腿伤快好了,不影响行动。”
王大锤也拄着木棍凑过来:“团长,算我一个!俺在东北的时候就干过侦察,摸鬼子的营地跟摸自家炕头似的,保证能把情报带回来。”
林文斌看着两人坚定的眼神,犹豫了一下——王大锤的腿伤还没完全愈合,长途奔袭恐怕吃不消。但他知道,这两人都是1团的骨干,作战经验丰富,有他们在,侦察任务能更稳妥。“好,但你们必须答应我,一旦遇到危险,立刻撤退,不许硬拼!”
4月6日清晨,三十名侦察兵换上了百姓的粗布衣裳,背着干粮和短枪,悄悄离开了九仙岭。李根生和王大锤走在队伍中间,两人都把刺刀藏在腰间,脸上抹了些锅底灰,混在山林里,远远望去就像当地的樵夫。
一路上,他们避开日军的巡逻队,沿着山间小路向南昌方向行进。沿途的村庄大多被日军焚毁,断壁残垣间,偶尔能看到逃难的百姓,眼神里满是恐惧和绝望。一名老婆婆看到他们,颤巍巍地递来两个红薯:“你们是打鬼子的兵吧?拿着,路上吃,一定要把鬼子赶出去啊!”
李根生接过红薯,鼻子一酸,重重地点头:“婆婆您放心,我们一定会收复南昌,让您回家。”
经过三天的潜行,侦察小队终于抵达南昌城西的望城岗。这里距离南昌城只有五公里,能清晰地看到城墙上的日军岗哨。林文斌安排队员分散隐蔽,李根生和王大锤跟着两名队员,潜伏在一处土坡后,观察日军的动向。
只见南昌城墙加高了三尺,上面布满了铁丝网,每隔五十米就有一个机枪碉堡,城门口有日军士兵把守,对进出的百姓盘查甚严。城墙外的稻田里,日军挖了深深的战壕,战壕里架设着迫击炮,远处的公路上,不时有日军的卡车驶过,运送物资和士兵。
“鬼子防守够严密的。”王大锤压低声音,眉头紧锁,“城墙这么高,还有机枪碉堡,硬攻肯定不行,得想办法炸开个口子。”
李根生点点头,从怀里掏出纸笔,借着微弱的光线,快速记录下日军的火力点位置:“你看,城墙西北角的碉堡好像比其他地方矮一些,而且那里靠近赣江,日军的巡逻队相对较少,或许是个突破口。”
两人正观察着,忽然听到远处传来脚步声。王大锤立刻拉着李根生趴在地上,屏住呼吸。只见两名日军士兵扛着步枪,慢悠悠地走了过来,嘴里还哼着日本小调。
“机会来了。”王大锤眼神一凛,从腰间拔出刺刀,做了个攻击的手势。李根生会意,握紧了手中的短枪。当日军士兵走到土坡前时,王大锤猛地跃起,一把捂住前面日军的嘴,刺刀瞬间刺入他的胸口;李根生也冲了上去,用枪托砸向后面日军的脑袋,日军应声倒地。
两人迅速将日军的尸体拖到土坡后,换上他们的军装,拿起步枪,假装巡逻。借着这身装扮,他们靠近城墙西北角,仔细观察了碉堡的结构和兵力分布——里面只有三名日军士兵,配备一挺轻机枪,火力相对薄弱。
“记下来,西北角碉堡,轻机枪一挺,兵力三人,可作为主攻突破口。”李根生低声对跟过来的队员说。队员快速记录后,几人悄悄撤离,返回望城岗的隐蔽点。
4月9日傍晚,侦察小队顺利返回九仙岭。当林文斌将标注着日军布防的地图递给林文澜时,林文澜的眼中闪过一丝光亮:“好!有了这份情报,咱们的反攻就有了底气。接下来的十天,全军加紧训练,重点演练攻城战术,务必在4月21日前做好万全准备!”
山谷里,炊烟再次升起,士兵们吃过晚饭,纷纷拿起武器,在空地上操练起来。李根生和王大锤坐在一旁,看着新兵们在老兵的指导下练习刺杀,王大锤笑着拍了拍李根生的肩膀:“根生,等反攻的时候,咱们就从西北角冲进去,第一个踏上南昌的城墙!”
李根生握紧拳头,目光望向南昌的方向,眼中满是坚定:“一定!到时候,咱们要在城墙上插上101军的军旗,让鬼子知道,中国人是打不倒的!”
喜欢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请大家收藏:烽烟奉军:从排长到特级上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