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我在八零搞事业 > 第116章 岩茶破冰

第116章 岩茶破冰(1/2)

目录

邻省机械厂坐落在城市边缘,厂区里高大的苏式厂房显得有些陈旧,空气中弥漫着金属和机油的味道。苏宁几经周折,才在办公楼一间堆满图纸和零件的办公室里,见到了那位传说中的总工程师——周工。

周工五十多岁年纪,头发花白而凌乱,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中山装,鼻梁上架着一副厚厚的眼镜。他正伏案画着什么,对苏宁的到来只是抬了抬眼皮,嗯了一声,算是打过招呼,态度果然如传闻般冷淡。

“周工您好,冒昧打扰。”苏宁放下带来的礼品,语气恭敬,“我是北江省槐花村草编合作社的苏宁,这次来,是想向您请教关于藤条预处理设备的事情。”

听到“藤条预处理设备”,周工手中的笔顿了顿,但依旧没抬头,只是淡淡地说:“那都是老黄历了,厂里早不生产了。图纸和样机都在仓库吃灰,没什么好看的。”

碰了个软钉子。苏宁并不气馁,她将带来的那两罐包装精美的武夷岩茶轻轻推到桌角,声音依旧温和:“听说周工您对茶道颇有研究,这是我们合作社一点心意,正宗的武夷山大红袍,请您品鉴。”

茶叶罐古朴雅致,周工的视线终于从图纸上移开,落在了那两罐茶叶上。他扶了扶眼镜,仔细看了看包装,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亮。他嗜茶如命,尤其钟爱岩韵十足的大红袍,这礼物算是送到了心坎上。

但他并未立刻表态,只是语气缓和了些:“苏同志,坐吧。你们一个草编合作社,要那预处理设备的图纸和样机做什么?那东西可不便宜,而且,未必好用。”

机会来了!

苏宁顺势坐下,没有急于回答设备问题,而是顺着周工可能感兴趣的方向,开始讲述“槐花牌”的故事。她从槐花村的藤园讲起,讲到手工匠人的传承与创新,讲到在特区开设“竹韵轩”直面市场的挑战,再讲到那份为了保障品质和供应、必须建立的现代化加工中心蓝图。

她没有空谈理想,而是重点描述了预处理环节如何卡住了产能的脖子,如何影响了最终产品的品质和稳定性。她的叙述条理清晰,数据详实(得益于系统知识库),将一个乡村合作社的困境与远见娓娓道来。

周工起初只是漫不经心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但听着听着,他敲击桌面的动作慢了下来,眼神也逐渐变得专注。他搞了一辈子技术,最欣赏的就是这种脚踏实地、又敢于突破的劲头。尤其是苏宁提到“标准化”、“效率提升”、“品质稳定”这些关键词时,更是触动了他作为技术人员的神经。

“……所以,周工,”苏宁最后恳切地说道,“我们不是盲目追求设备,而是真的需要它来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知道那台样机可能不完美,但我们相信,有您的图纸和技术指导,我们一定有办法让它运转起来,甚至可以根据我们的需求进行改进。这不仅仅是为了我们合作社,或许,也能为这类国产设备的改进和推广,摸索一条路子。”

周工沉默了许久,目光在苏宁真诚而坚定的脸上停留,又看了看桌角那两罐茶叶。他缓缓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略显寂寥的厂区。

“那台样机……确实问题不少。”周工终于开口,声音带着一丝回忆和感慨,“当时想法是好的,想搞出适合咱们国情的藤编机械,可惜……市场不认,厂里也没信心继续投入。”他转过身,看向苏宁,“你们有这个心,倒是难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