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顾青山的点拨(1/2)
信用社信贷员的突然造访和查账,虽然被陆信和苏宁机智地化解,但如同一根细刺,扎在了合作社看似好转的局势上,提醒着他们潜在的危机远未解除。马魁虽然暂时偃旗息鼓,但他那双阴鸷的眼睛,一定还在暗处紧紧盯着。
账目上的疏漏被指出,反而成了促使合作社规范管理的契机。陆信和那位记账的年轻社员连夜加班,参照信贷员模糊的“建议”和能打听到的简单财务知识,重新整理账目,尽量将每一笔收支都记录得清晰、有据可查。他们还制定了一个简单的财务公开制度,定期向社员公布收支情况,接受监督。这个过程虽然繁琐,却让合作社的肌体变得更加健康、透明。
然而,马魁那边关于“典型评选”和“大项目”的舆论铺垫,依旧在悄然发酵,像慢性毒药一样侵蚀着部分村民的信念。陆信和苏宁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光靠防守和内部规范,似乎难以彻底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
“我们需要一个突破口,一个能彻底打破马魁谎言、振奋人心的实质性进展。”苏宁对陆信说。分散生产和内部规范是守成,但要反击,需要新的进攻点。
陆信沉吟道:“石古镇的渠道已经稳定,但规模有限。如果能打开县里的市场,甚至更远,那‘规模小’、‘不成气候’的说法就不攻自破了。”
可谈何容易?县里的市场门槛更高,竞争更激烈,他们人生地不熟,没有门路。
就在两人一筹莫展之际,苏宁想起了顾青山。这位看似隐居、实则洞悉世事的老人,或许能再次指点迷津。
她再次来到顾青山那座安静的小院。这次,她没有带样品,而是带着满腹的困惑和寻求破局之道的迫切。
顾青山正在院里打理几盆兰花,见到她,并不意外,只是淡淡地瞥了她一眼,继续慢条斯理地修剪着枝叶。
苏宁没有急着开口,而是安静地站在一旁等待。她知道,对待顾老这样的人,急躁不得。
过了好一会儿,顾青山才放下剪刀,用布擦了擦手,走到石凳边坐下,示意苏宁也坐。
“遇到坎儿了?”他开门见山,目光如古井般深邃。
苏宁将槐花村目前的情况,特别是马魁利用“典型评选”制造舆论压力,以及他们渴望打开更大市场却苦无门路的困境,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她没有抱怨,只是平静地陈述事实。
顾青山静静地听着,手指在石桌上无意识地划着。直到苏宁说完,他才缓缓开口:“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们做得好了,自然会招人嫉恨。马魁之流,不过是小丑跳梁,真正的风,还没来呢。”
这话说得苏宁心头一凛。“真正的风?”她不解。
顾青山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话锋一转:“你们的东西,我看了,有灵性,但匠气还重。想走得远,不能光盯着眼前这几筐几篮。”
“请顾老指点。”苏宁虚心求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