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码头上的转机(2/2)
苏宁也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几天来第一个发自内心的笑容。这笔订单,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对他们产品质量的肯定,是在这陌生之地扎下的一根钉子。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在附近的小商贩中传开。连码头上见多识广的工人都认可的东西,肯定差不了!摊位的生意顿时好了起来。不仅那种实用的大筐有人问津,连带着那些精巧的小玩意儿,销量也增加了不少。不少人开始打听这“槐花村草编”的来历。
晌午过后,甚至有一个穿着体面、像是镇上干部家属模样的中年妇女,特意找过来,指着那个带衬布的花瓶套和几个小巧的收纳篮,说要买回去送人,觉得“有特色,不落俗套”。
一天的忙碌下来,带来的货物卖掉了将近三分之一,收入远超预期。不仅解决了眼前的食宿问题,更重要的是,积累了宝贵的信心和初步的口碑。
晚上,三人终于不用露宿街头,在靠近码头的一家便宜但干净的大车店(主要供赶车人住宿)开了个通铺房间。虽然条件简陋,但能洗个热水脸,躺在硬板床上,已是莫大的享受。
“明天,咱们得去供销社看看。”苏宁盘算着,“李主任那边虽然暂时搁置了,但咱们现在有了石古镇的销售实例,说话也能硬气点。如果能打开供销社的渠道,那才是长远之计。”
陆信点头同意:“嗯,顺便也摸摸这镇上的情况,看看还有什么别的路子。”
第二天,留下春苗照看摊位,陆信和苏宁去了石古镇供销社。比起槐花村公社的供销社,这里规模大了不少,商品也丰富许多。他们找到负责日杂百货的柜台,说明了来意,并展示了带来的样品。
柜台后的售货员是个年轻姑娘,起初态度有些冷淡,但看到那些做工精巧的草编,尤其是听到昨天在码头工人中打开了销路,态度明显缓和了不少。
“东西是不错,”姑娘打量着那个带衬布的篮子,“不过进货的事儿得我们主任点头。这样吧,样品留下,我跟我们主任汇报一下,你们过两天再来问问。”
虽然没有立刻成功,但总算递上了话,留下了样品,这就是进展。两人道了谢,离开了供销社。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在石古镇逐渐站稳了脚跟。白天守摊,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带来的货物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晚上回到大车店,三人就凑在一起算账,规划下一步。陆信还抽空去码头上转了转,跟一些工人闲聊,了解更多的需求和信息。
苏宁则发现,石古镇因为水运便利,信息流通比槐花村快得多。她隐约听到有人议论,说上面政策好像又有新精神,鼓励农村搞多种经营,发展副业。这让她更加坚定了信心。
然而,就在他们以为一切顺利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发生了。
这天下午,摊位前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眼神锐利的老者。他拿起一个草编,仔细看了很久,却不是看样式,而是专注地看着编织的纹路和打结的手法。
看了半晌,他抬起头,目光如电地看向苏宁,问了一句让苏宁心头一跳的话:
“丫头,你这编法……跟谁学的?这手法,可不像咱们这地界传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