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我在八零搞事业 > 第66章 现场与人心

第66章 现场与人心(1/2)

目录

郑科长一声令下,检查组一行人便在马魁的引导下,浩浩荡荡地朝着村东头的作坊工地走去。陆信和苏宁紧随其后,王老五、赵老憨等几个核心骨干也惴惴不安地跟着。村里的男女老少,远远近近地围拢过来,交头接耳,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又好奇的气氛。

工地上,主体厂房已然封顶,红瓦灰墙,在阳光下显得颇为规整。虽然内部还是毛坯,但雏形已现,比村里大多数土坯房要气派得多。工匠们看到这么多干部模样的人过来,都停下了手中的活计,有些拘谨地站着。

郑科长背着手,在工地外围踱步,目光扫过砖墙、屋顶,又看了看堆放在一旁的木料和剩余的红砖。他没说话,但眼神里的审视意味十足。

马魁在一旁不失时机地指点着:“郑科长您看,这砖是他们自己烧的,这瓦片是……唉,也是费了不少周折才弄来的。就是这规模,是不是有点超了?一个草编作坊,用得着盖这么大吗?这得占用多少人力物力啊?”

这话又在暗示陆信他们铺张浪费,好大喜功。

陆信平静地接口道:“郑科长,我们规划这个规模,是考虑到将来发展。草编不只是编几个篮子自用,我们希望能做成一个产业,吸引更多社员参与,产品也能卖到更远的地方。地方大一点,以后原料存放、成品展示、社员集中干活都方便。这些砖瓦大部分是我们自己烧制,人工是社员们自愿出力,实际上并没花太多集体的钱。”

“自愿出力?”郑科长停下脚步,看向旁边几个穿着带补丁衣服的工匠,“老乡,你们来这干活,给工分吗?还是给钱?”

被问到的老匠人有些紧张,搓着手老实回答:“领导,还没……还没说工分钱的事哩。就是信子(陆信)和苏宁带着大伙儿给村里办好事,咱们有力气就出把力气,先干起来再说!管顿饭就成!”

旁边另一个汉子也憨厚地笑道:“就是!盼着作坊早点盖好,咱婆娘闺女都能进来编东西换点钱,比光靠土里刨食强!”

这几句朴实无华的话,比任何辩解都更有力。郑科长微微点了点头。他看得出来,这些村民是真心实意支持这个作坊的。

马魁脸色不太好看,赶紧岔开话题:“郑科长,这边请,去看看他们编东西的地方。”

临时加工点设在几户人家的院子里。此时,春苗、英子等二十几个妇女正坐在小马扎上,埋头编织,身边堆着各式各样的半成品和原料。看到这么多人进来,她们都有些紧张地停下了手中的活。

郑科长走近,拿起一个编好的精巧花篮,仔细看了看,又摸了摸材质,眼中闪过一丝讶异。这手艺,这设计,确实比普通农家自用的筐篓要精致得多。

“这都是你们自己编的?”他问春苗。

春苗有些害羞,但还是鼓起勇气回答:“是,领导。样子大多是苏宁嫂子教的,俺们跟着学。”

“卖得出去吗?多少钱一个?”郑科长又问。

英子嘴快,抢着回答:“卖得可好了!集上都抢着要!这种小花篮,能卖两毛五呢!”她脸上带着自豪的光彩。

“两毛五?”郑科长身后的一个工作人员低声惊呼了一下。这在当时,抵得上好几个工分了。

苏宁适时补充道:“郑科长,我们根据工艺复杂程度和大小定价,简单的菜篮子几分钱,复杂的、带花样的能卖到几毛钱。主要是鼓励大家把东西做精做细,体现手艺的价值。”

郑科长没说什么,但眼神里的兴趣明显浓了几分。他又随机问了几位妇女,是否自愿来干活,对作坊有什么看法。得到的回答无一不是积极正面的,言语间充满了对陆信和苏宁的感激,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盼。

现场的气氛,渐渐从开始的紧张压抑,变得有些微妙。检查组的人亲眼看到了作坊的实实在在的进展,听到了村民们发自内心的支持,感受到了这股蓬勃向上的生气。这与马魁之前描述的“问题重重”、“群众有意见”形成了鲜明对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