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秋收(2/2)
秋收一结束,苏宁立刻投入到交流会样品的准备中。她决定挑战一个大幅的草编挂画,主题就定“丰收图”。用不同颜色的草茎和藤条,编织出沉甸甸的稻穗、圆滚滚的南瓜、咧嘴笑的石榴,还有在田间劳作的人物剪影。这工程量巨大,极其考验耐心和技艺。
春苗和英子负责保障基础的订单生产,苏宁则把自己关在屋里,潜心创作。陆信包揽了地里所有的后续活计,砍柴、挑水、准备过冬的菜窖,默默支持着她。
这天傍晚,苏宁正对着快要完工的“丰收图”做最后修饰,院门外传来了自行车铃声和一阵熟悉的、带着几分刻意的咳嗽声。
是赵文斌。他推着那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穿着笔挺的的确良中山装,头发梳得油光水滑,脸上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混合着同情和优越感的表情。
“苏小宁同志在家吗?”他站在院门口,没进来,声音拿捏着腔调。
苏宁心里一沉,放下手里的工具,走到门口。陆信正在屋后劈柴,听到动静,也提着斧头走了过来,silent地站在苏宁身后。
“赵知青,有事?”苏宁语气平淡。
赵文斌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目光在苏宁沾着草屑的双手和身后简陋的新房上扫过,嘴角扯出一丝意味不明的笑:“没什么大事。就是过来看看。听说……你们最近,遇到点麻烦?”
他顿了顿,像是很为难地叹了口气:“有些流言蜚语,我也听到了。实在是……不堪入耳。苏小宁同志,作为曾经的……朋友,我还是想劝你一句,人言可畏啊。有些路,走得太快,太显眼,容易摔跤。还不如安安分分,过点踏实日子。”
这话听着是劝慰,实则字字带刺,充满了暗示和贬低。仿佛在说,你们就不配过好日子,就该一辈子土里刨食。
苏宁气得浑身发冷,刚要反驳,陆信却往前迈了半步,挡在了她身前。他没看赵文斌,目光落在院角那堆金黄的玉米棒子上,声音不高,却像石头一样砸在地上:
“赵知青多虑了。我们两口子,脚正不怕鞋歪。日子过得好不好,自己知道。不劳外人操心。”
他抬起眼,目光平静地看向赵文斌:“听说赵知青要回城了?恭喜。城里天地大,机会多,比窝在这农村嚼舌根强。”
这话直接戳破了赵文斌那点虚伪的同情和优越感。赵文斌脸色瞬间变得难看,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但对上陆信那冷硬的眼神,最终只是扶了扶眼镜,干笑两声:“呵呵,那是,那是……你们……好自为之吧!”
说完,像是怕沾上什么不干净的东西,慌忙蹬上自行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看着赵文斌狼狈的背影,苏宁心里那口恶气,终于畅快地吐了出来。她转过头,看向身旁的陆信。
夕阳的余晖给他棱角分明的侧脸镀上了一层金边,他提着斧头,站得笔直,像一尊守护神。
“没事了。”他侧过头,对上她的目光,语气依旧平淡。
“嗯。”苏宁重重点头,心里涌起一股暖流。有他在,那些牛鬼蛇神,似乎真的没那么可怕了。
她转身回到屋里,继续完成那幅“丰收图”。这一次,下笔更加坚定,有力。
流言如风,终将散去。
而他们用汗水和双手创造出的果实,才是真正能抵御一切风雨的根基。
县级交流会,她一定要去!而且要带着最好的作品,堂堂正正地,走出槐花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