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盛唐边塞一武夫 > 第148章 杨国忠思之再三 , 朝堂之上,激烈交锋

第148章 杨国忠思之再三 , 朝堂之上,激烈交锋(2/2)

目录

杨国忠赞同地点了点头。

“支持一定要给,但不能走明路,不能通过朝廷的正常渠道,免得被李林甫那帮人扣上结党营私,干预边镇军政的帽子。”

“这样,你我,秘密拨出一笔钱帛,混在朝廷即将下发的正常赏赐之中,以‘特犒有功将士’的名义,尽快送去。”

“当务之急,是明日的朝会,我们要借着这份捷报和李骁的密陈,先把河西这潭水,彻底搅浑!”

对策既定,两人紧绷的神色都稍稍缓和了一些。

他们整理了一下衣袍,重新回到那喧嚣浮华的宴会厅堂。

厅内依旧歌舞升平,似乎无人察觉他们短暂的离席。

杨国忠坐回主位,面色如常,很快又融入到与宾客的谈笑风生之中。

杨玉瑶也回到了自己的席位,神情恢复了那种恰到好处的慵懒与高贵,偶尔与邻座的贵妇低声交谈几句,品评着新上的点心。

但眼角的余光,总会若有若无地扫过杨国忠的方向,关注着他与哪些人交谈,神色如何。

席间,一位掌管监察的御史中丞,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将话题引到了近日吐蕃频繁扰边之事上,言语间流露出对边防的担忧。

杨国忠见状,顺势举起手中的琉璃盏,语气轻松地接过话头。

“边事虽艰,然我大唐煌煌天威,忠勇将士何其多也,方才偶得消息,河西一处军镇,前几日便以寡击众,挫败吐蕃精锐夜袭,并阵斩其酋首。”

“可见在陛下圣明烛照之下,边关将士用命,些许跳梁小丑,终究难撼我大唐江山分毫。”

他并未点出李骁的姓名,也未深入描述战斗细节,却巧妙地将河西刚刚取得的一场局部胜利公之于众,以一种积极正面的姿态,成功引起了在座官员们的低声议论和好奇。

杨玉瑶适时地轻轻放下手中的玉箸,用那方冰纨丝帕按了按唇角,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近处几人的耳中。

“是啊,将士们在边关浴血奋战,餐风饮露,护佑的是我等在长安的安宁富贵,朝中诸公,安居繁华之地,更应体恤边关艰难,确保粮饷军械无缺,监察赏罚分明。”

“莫要让英雄在前方为国流血,回到后方,却还要因小人构陷,权贵倾轧而寒心落泪才是。”

宴会直至子时三刻,方才曲终人散。

送走最后一位醉意醺醺的宾客,杨国忠脸上那笑容瞬间收敛,仿佛川剧变脸般,换上了一副精明冷厉的神色。

他立刻召来最信任的心腹书吏,径直走入书房,屏退左右,就着摇曳的烛光。

开始口述明日朝会奏章的要旨,字斟句酌,务求既能引起皇帝重视。

又能将矛头指向该指之处,同时还要将自己和李骁撇清,其心思之缜密,算计之深沉,令人惊叹。

与此同时,杨玉瑶也并未歇息。

她回到自己那间,处处透着宫廷华贵的院落。

唤来最信任的贴身侍女,低声吩咐道。

“去,将库里那几盒陛下上月赏赐的,产自辽东的百年老山参,还有岭南进贡,疗效最好的金疮药和解毒散,连同前日内府刚送来的那几张完整的玄狐皮,紫貂皮,仔细检查,用上好的锦缎包裹好,放入檀木盒中。”

“明日一早,就安排府中最得力的,嘴巴最严的护卫,持我的鱼符,快马加鞭送往河西,务必亲手交到李骁手中,不得有误。”

翌日,寅时刚过,天色未明,长安城还笼罩在一片深蓝色的静谧之中。

唯有承天门街上传来的清脆马蹄声和车轮碾过青石路面的辘辘声,打破了这片沉寂。

大明宫如同苏醒的巨兽,灯火次第亮起,宫门缓缓开启,等待着帝国的统治者们。

含元殿内,巨大的蟠龙金柱支撑着巍峨的殿顶,柱身需要数人才能合抱。

御座高高在上,背后是雕刻着日月星辰和山海纹样的巨大屏风,象征着皇权与天地的沟通。

玄宗皇帝李隆基端坐于龙椅之上,虽然岁月和长期的安逸生活,在他脸上留下了痕迹,眼神也不复当年的锐利。

但当他目光扫视殿群臣时,那股久居上位,执掌乾坤的帝王威严,依旧令人不敢直视。

内侍监高力士,身着紫色宦官常服,腰佩银鱼袋,手持一柄白玉拂尘,静默地侍立在御座之侧,他眼帘低垂,仿佛对一切都漠不关心。

但那微微侧立的耳朵,和偶尔开阖的眼缝,却将所有人的言行举止,都纳入掌控之中。

文武百官按照品阶,身着不同颜色的朝服,手分列大殿两侧,鸦雀无声,空气中弥漫着庄重而压抑的气氛。

宰相李林甫站在文官行列的最前方,身着紫色朝服,身形微胖,面容看似平和,甚至带着一丝慈祥,但他始终低垂着眼帘,仿佛老僧入定,对周遭的一切都漠不关心。

杨国忠位列其后,同样身着紫袍,面色平静,目光却如同鹰隼般锐利,不时地扫过御阶之上的皇帝,又掠过前方李林甫,那看似毫无防备的背影。

冗长的常规议事一项项进行,户部奏报今年江淮漕运的数额,工部请示昭应皇帝陵寝的后续修缮事宜,礼部汇报接待新罗使臣的章程。

时间一点点流逝,殿外的天色,渐渐由深蓝转为鱼肚白。

直到殿中监,那尖细而悠长的唱喏声响起。

“有本启奏,无本退朝”

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时,杨国忠深吸一口气,一步稳稳地踏出班列,躬身施礼,动作流畅而标准。

“陛下,臣有本奏。”

他的声音洪亮而清晰,打破了殿内最后的沉寂。

御座上的李隆基似乎微微抬了抬眼,声音带着一丝惯常的慵懒。

“杨卿有何事奏?”

“启奏陛下。”

杨国忠直起身,双手持笏,朗声说道。

“臣昨日接到监军副使李骁,呈递的密报一份。”

他刻意强调了“密报”和“监军副使”的身份。

此言一出,原本肃静的大殿内,顿时响起了一阵极其细微,却又清晰可闻的骚动。

河西战事频发,边将奏报本是常事,但由一个品阶不高,职责重在监察而非指挥的监军副使。

绕过顶头上司河西节度使,直接向宰相呈递密报,再由宰相在朝会这等庄严场合当众提出,这其中的不寻常意味。

足以让所有嗅觉敏锐的官员,心中警铃大作。

许多道目光,或明或暗,瞬间聚焦到了杨国忠身上。

杨国忠对身后的骚动恍若未闻,继续不疾不徐地陈述。

“据李骁密报,其所驻守之军镇,于四日前的子夜,遭遇吐蕃精锐骑兵逾百人,趁夜色发动突袭。”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