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朱墙玉碎:重生为后 > 第44章 茄香满径,江南新事

第44章 茄香满径,江南新事(1/2)

目录

江南的春天,是被胭脂茄的香气唤醒的。

沈清辞和萧煜抵达时,恰逢茄田丰收。太子特意在田埂边搭了个竹棚,见他们来,老远就挥着手喊:“父皇!母后!你们看,这茄子真的长成胭脂色了!”

田地里,老农和当年那个茶肆少年正带着乡亲们采摘。茄子挂在枝头,紫中透红,像一串串饱满的玛瑙,摘下一个掰开,果肉嫩白,还带着淡淡的甜香。

“这品种是农官从西域番茄里改良来的,”太子捧着一个最大的茄子,献宝似的递过来,“既能炒着吃,又能腌成茄干,去年给北疆送了两车,将士们都说比肉还下饭!”

沈清辞接过茄子,指尖触到温热的果皮,忽然想起当年在淮南,老农抱着泡烂的秧苗哭的模样。不过短短数年,竟已换了人间。

“尝尝?”太子早就让人备好了菜,一盘清炒茄丝,一盘茄干炖肉,还有一碗茄子蛋花汤,香气扑鼻。

萧煜夹起一筷子茄丝,入口清甜,带着江南特有的温润:“不错,比御膳房做得好吃。”

“那是!”少年——如今已是村里的里正,笑着说,“这是用新水渠的水浇的,肥用的是草木灰,纯绿色!”

说起水渠,太子来了兴致:“母后,您还记得当年那座塌了的桥吗?儿臣让人重修了,还在桥边建了个水车,既能灌溉,又能碾米,乡亲们都说是‘聚宝桥’呢!”

他们跟着太子去看桥。石桥宽阔平整,栏杆上刻着稻穗和棉花图案,桥下的水车吱呀转动,将河水引入田埂,滋润着两岸的庄稼。几个孩子趴在栏杆上,看着水里的鱼,笑得无忧无虑。

“当年修这桥时,有个老石匠说,桥要修得稳,就得把根基扎在石头上,”太子望着桥面上来往的行人,“儿臣觉得,治理天下也一样,根基得扎在百姓心里。”

沈清辞看着他眼中的光芒,忽然觉得,这孩子是真的懂了。懂了何为“根基”,何为“民心”,懂了他们当年巡政时,为何要一步一步丈量土地。

傍晚,老农非要拉他们去家里吃饭。土坯房翻新过,院里种着月季,堂屋的墙上挂着两张画——一张是太子和老农在茄田的合影,另一张是沈清辞和萧煜的画像,是少年照着记忆画的,虽不精致,却眉眼温和。

“这画是俺们全村凑钱请人裱的,”老农的婆娘端上一碗茄干粥,不好意思地说,“俺们没读过书,不知道啥大道理,就知道皇上和娘娘来了,日子才好过了。”

粥里的茄干带着嚼劲,混着新米的香,沈清辞喝了满满一碗。少年——现在该叫王里正了,说起村里的新事:“去年学馆来了个西域先生,教孩子们种葡萄,说是能酿酒;李尚书还派了织工来,教大家用棉花和蚕丝混纺,织出来的布又软又结实,能卖好价钱呢!”

萧煜听着,忽然问:“那盐商的事,都解决了?”

“解决了!”王里正拍着胸脯,“太子殿下推行官盐统销后,盐价降到三文钱一斤,家家户户都吃得起了。前阵子还有个老盐贩来谢恩,说现在改做粮商,日子比以前踏实多了!”

说起这些,太子脸上有些不好意思:“其实也遇到些麻烦,有几个旧盐商勾结地方官想闹事,儿臣按父皇教的,先查账,再公示,让百姓们自己评理,没动一兵一卒就解决了。”

“做得好。”萧煜赞许地点头,“治理天下,不一定要用刀兵,民心才是最利的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