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变通(2/2)
“最正式、最有效的途径,当然就是“农转非”与投靠。”
“这是唯一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问题的办法,但条件极其苛刻。”
“需要父母一方是城市职工,如果孩子父亲或母亲,是拥有大连市非农业户口的职工,可以通过繁琐的审批程序,尝试将孩子的户口迁入城市,但这成功率很低,排队时间很长。”
“还有一些特殊政策照顾,那就是父母是因公牺牲的军人、烈士等,其子女可以得到政策照顾,办理“农转非”并入学。”
“我看你们一家,并没有符合以上这个条件,那就只有走那一条极具特色的途径,缴纳“借读费”。”
“农村孩子的家庭,通过某种关系,找到一所愿意接收的学校,学校以“赞助费”或“借读费”的名义,收取一笔高昂的费用,从而允许孩子在校读书。”
“虽然这种做法非常罕见且不正规,它严重依赖于强大的人脉关系。”
“需要找到同意的学校和教育局领导和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这些费用对普通农民家庭是天价,所以这扇“后门”只对极少数人敞开。”
“还有一个非正式的途径,如果你们没有强大的人脉关系,又拿不出这一些赞助费和借读费,可以选择短期“借读”。”
“通过城里的亲戚朋友关系,暂时将孩子寄养在对方家中。”
“并由对方出面,以“照看”为由,请求附近的小学通融,让孩子临时听课。”
“这这些途径都是一种人情社会的操作,没有学籍,孩子只能算是“旁听生”,无法参加毕业考试,更无法升入中学,学校随时可以拒绝让孩子继续借读。”
“所以我说的这一些途径,你自身有没有这一些门路,舍不舍得花钱?”
“按照目前的国家政策,想要从农村搬到城市里面来定居生活,国家已经不再强制性的阻止。”
“但是农村户口的人,想要到城市里面来定居,生活压力是非常大的,涉及到了方方面面的问题。”
“我看你家的一个弟弟,今年也就十岁左右吧,如果你们一家搬到市里边来居住,你弟弟的读书问题怎么办?”
听到刘所长这样子说,陈坤无奈的苦笑了一下。
“刘所长,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可是我们家所面临的情况,是真的没办法在村子里面继续生活下去了。”
“我们家里五个兄弟姐妹,没有一个人读到小学毕业的,家里的爷爷奶奶,让我们一家七口人拼命的赚钱,养活其他四个叔叔以及他们的孩子。”
“我最小的弟弟,今年十一岁,就读到了二年级,爷爷奶奶就不让他读书了。”
“我稍微好一点,还读到了五年级,我两个妹妹更是只读了一年书,就让她们出来干活了。”
“所以哪怕在市里边租房子定居下来,所要花费的生活成本再怎么高,我都想着把一家人,带到市里边来生活。”
刘所长听到陈坤的话,微微皱起了眉头,随后也是一脸无奈的表情。
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实在是太普遍了。
皆是因为家里面生的孩子太多了,身为父母,肯定是有所偏爱,不可能一碗水端得平平整整。
别说在农村了,就是在市里边,他们派出所处理这种事情,都不知道处理过多少回了。
面对这种家庭纠纷,他们派出所的态度,那是能和稀泥就和稀泥,能大事化小就大事化小。
他们也不敢轻易地掺和别人家里面的问题,要是他们敢掺和进去,以后将会有无尽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