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曼谷交通升级,安防与交通联动破局(1/1)
马来西亚新山项目的中标消息刚尘埃落定,泰国曼谷市政府就对外发布了交通智能升级项目招标公告——作为东南亚交通拥堵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曼谷早晚高峰时段的平均车速仅15公里\/小时,相当于自行车速度;且因车流密集、行人横穿马路频繁,日均交通事故达80起。此次项目计划覆盖曼谷市中心10条核心道路,预算5.8亿人民币,目标是将拥堵时长缩短40%,交通事故率降低35%。
消息一出,欧安防迅速联合泰国本地交通企业“泰交通”提交方案,凭借“本地企业+国际技术”的组合,初期获得不少关注。欧安防的方案核心是“加装智能摄像头+实时路况播报”:在10条道路沿线安装500台高清摄像头,通过AI识别车流密度,在电子屏上实时显示路况;同时开发“曼谷交通通”App,向市民推送拥堵路段信息,引导绕行。“我们的摄像头识别准确率达99%,能精准捕捉每一辆车的行驶轨迹,这是区域企业无法比拟的技术优势。”欧安防东南亚区负责人在方案宣讲会上自信地说。
但林辰在仔细研究欧安防的方案后,很快发现了核心漏洞:“他们只解决了‘监测路况’的问题,却没解决‘事故发生后如何快速响应’的关键痛点。曼谷交警部门人手有限,即使摄像头识别到事故,若不能及时调度警力,拥堵和二次事故还是无法避免。”
此时,联盟内部已形成“按需组队”的协作机制。林辰立刻牵头,联合慧通交通与辰星科技组成专项团队——慧通交通深耕智能交通领域多年,曾参与国内20多个城市的交通信号优化项目,对车流调度有成熟经验;辰星科技的安防系统则具备精准的异常行为识别能力,能快速捕捉交通事故、违规行驶等场景。“我们要做的不是‘安防’和‘交通’两张皮,而是让两者深度联动,形成‘监测-预警-调度-疏导’的完整闭环。”林辰在专项团队首次会议上明确方向。
专项团队随即前往曼谷,用一周时间完成10条核心道路的实地调研。在素坤逸路——这条连接曼谷市中心与东部商业区的主干道上,团队记录下触目惊心的交通乱象:早高峰时段,车辆随意变道、加塞现象频发;行人无视斑马线,直接横穿车流;某路口发生轻微剐蹭后,车主因争执堵塞车道,后续车辆排起3公里长队,直到40分钟后交警才赶到现场。“这里的交通问题,不是单纯靠播报路况就能解决的。”慧通交通的技术总监陈明指着拥堵的车流说,“必须让交通系统和安防系统联动,一旦发生事故,能立刻通知交警,同时引导后续车辆避让。”
基于调研结果,联盟团队很快敲定“安防+交通”联动方案。方案分为三大核心模块:
一是车流智能调度模块,由慧通交通负责。在10条道路的每个路口安装“多维度车流监测设备”,不仅能识别车流密度,还能分析车辆的行驶速度、变道频率;根据实时数据,系统自动调整信号灯时长——比如素坤逸路某路口早高峰时东向西车流密集,信号灯会自动将绿灯时长从60秒延长至90秒;同时,在道路沿线的电子屏上显示“建议车道”,引导直行车辆走中间车道、转弯车辆走两侧车道,减少加塞。
二是异常行为预警模块,由辰星科技负责。将安防系统的AI识别算法接入交通摄像头,重点识别“车辆剐蹭”“违规变道”“行人横穿马路”“车辆逆行”四类危险场景;一旦检测到异常,系统会在1秒内生成预警信息,包含事故位置、事故类型、现场画面,同步推送至附近3公里内交警的智能终端(手机、对讲机),并标注交警的最优抵达路线。
三是交通疏导联动模块,由两家企业协同完成。当系统推送事故预警时,慧通交通的交通系统会自动在事故点前方2公里、1公里、500米处的电子屏上,依次显示“前方500米事故,减速慢行”“前方1公里拥堵,建议走辅道”等提示;辰星科技的安防系统则会联动道路两侧的广播,用泰语、英语循环播报预警信息,提醒行人注意安全,避免围观事故现场导致二次拥堵。
为确保方案落地效果,联盟团队选择素坤逸路作为试点路段,投入20台车流监测设备、50台智能摄像头,与曼谷交警部门的终端系统完成对接。试点第一天早高峰,就迎来了“实战考验”——7点30分,一辆白色轿车在素坤逸路与Raa9路交叉口违规变道,与后方一辆黑色SUV发生轻微剐蹭。几乎在碰撞发生的同时,联盟系统就识别到“车辆剐蹭”异常,1秒内将预警信息推送到正在附近巡逻的交警阿披实的手机上:“素坤逸路与Raa9路交叉口,白色轿车与黑色SUV剐蹭,无人员伤亡,建议5分钟内抵达。”
阿披实根据系统标注的最优路线,仅用4分钟就赶到现场,快速疏导两车移至路边,并联系拖车处理。与此同时,前方电子屏同步显示预警信息,后续车辆提前减速避让,未造成拥堵。“要是在以前,我至少需要15分钟才能收到事故通知,赶到现场时,路口早就堵死了。”阿披实对联盟系统赞不绝口。
试点运行一周,素坤逸路的交通状况发生显着变化:早高峰拥堵时长从原本的90分钟缩短至45分钟,晚高峰拥堵时长从100分钟缩短至50分钟;交通事故率下降60%,仅发生3起轻微剐蹭,且均在10分钟内完成处理。更让曼谷市政府惊喜的是,系统还识别出20起“行人横穿马路”“车辆逆行”等潜在危险行为,通过预警避免了事故发生。
相比之下,欧安防的方案在同期试点中暴露出明显短板。在曼谷另一条主干道拉玛四路,欧安防的摄像头虽能准确播报车流密度,但当发生一起货车剐蹭事故时,系统仅在电子屏上显示“前方拥堵”,未向交警推送预警,导致事故现场堵塞40分钟,直到市民报警后交警才赶到。“他们的系统就像‘哑巴’,看到问题却不会‘说话’,无法帮我们快速调度警力。”曼谷交警部门负责人在考察后直言。
最终竞标答辩会上,曼谷市政府官员直接向欧安防代表提问:“如果你们的系统检测到连环追尾事故,如何确保交警在10分钟内抵达现场?”欧安防代表支支吾吾,只能回答:“我们会通过App向附近市民推送求助信息,由市民联系交警……”这个回答显然无法满足需求。
而林辰在演示联盟方案时,现场播放了素坤逸路的试点视频:从车辆违规变道被识别,到交警收到预警、赶到现场、疏导交通,整个过程仅用8分钟,且事故点未造成拥堵。“欧安防的方案是‘只监测不联动’,相当于给交通治理装了‘眼睛’,却没装‘手脚’;而我们的方案,既让交通系统有了‘眼睛’,又通过与安防系统联动,给它装上了‘手脚’,能快速响应、高效处置。”林辰的话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
答辩结束当天,曼谷市政府就宣布中国智慧产业联盟中标,签订5.8亿人民币订单。签约仪式上,曼谷市交通局局长素提蓬握着林辰的手说:“你们的方案真正解决了曼谷交通的核心痛点,期待未来能将这套联动系统推广到曼谷所有道路,甚至泰国其他城市。”
消息传到欧安防总部,其cEo在内部会议上无奈承认:“中国联盟的‘协同作战’模式,已经在东南亚市场形成竞争优势。他们能快速整合不同领域的技术,解决我们单一企业无法破解的复杂问题,这是我们目前难以应对的。”
而此时的素坤逸路,联盟团队已经开始全面部署设备。陈明正带着技术人员调试交通信号灯,辰星科技的工程师则在优化摄像头的异常行为识别算法。林辰站在路边,看着早高峰时段有序行驶的车流,心里清楚:曼谷交通升级项目的成功,不仅是联盟“安防+交通”联动模式的首次落地,更证明了联盟企业协同创新的能力——只要找准市场痛点,整合优势资源,就能在国际竞争中持续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