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军队专家:这能用于救灾(1/2)
下午两点,实验室门口传来卡车的轰鸣声,接着是工人的吆喝声。
陇南调运的5米厚岩层被抬进来,放在角落的测试区,压得地板都轻微晃了晃。
秦翡刚要过去查看岩层的标号,实验室的门又被推开,几位穿墨绿色军装的人走了进来,脚步声整齐得像敲鼓。
为首的李教授头发有点花白,梳得一丝不苟,胸前别着两枚军功章——一枚是汶川地震的纪念章,一枚是玉树地震的功勋章,在灯光下闪闪发亮。
他手里攥着个黑色文件夹,封面印着“应急测试”的字样,眼神扫过桌上的通讯器模型,脚步一下就快了,显然是奔着模型来的。
“秦小姐,久等了。”李教授伸出手,掌心带着常年握工具的老茧,指关节还有道浅浅的疤痕,一看就是旧伤。
“我是李建国,之前在总装负责应急通讯保障,昨天听王科长说你的次声波通讯器,连夜从北京赶过来的。”
“飞机上还跟老吴通了半小时电话,就怕错过今天的测试,白跑一趟,那可就亏大了。”
秦翡赶紧摘下调试接收器用的耳机,握住他的手,力道放得很轻,怕碰到他的旧伤:“李教授,您太客气了。这是通讯器的样品,昨天测了3米岩层,信号没问题。”
“刚到的5米岩层,明天就能测,到时候您也能在旁边盯着,放心。”
李教授接过模型,翻来覆去看了半天,手指在发声器的位置轻轻摸了摸。
又打开文件夹,拿出份打印好的检测报告,纸边还带着点温热,像是刚从打印机里拿出来的:“刚才在实验室的临时测试区,我们用你那个3米模拟舱再测了一次——次声波100%穿透,接收器在100米外都能收到,一点没衰减,比我预想的还稳。”
他把模型放在手心掂了掂,语气里满是满意:“而且这重量,98克,比一包纸巾还轻,救援队员揣在作战服口袋里,一点不耽误爬废墟,比之前的卫星电话轻便多了,那玩意儿背久了能勒红肩膀。”
旁边的年轻专家姓赵,戴着黑框眼镜,手里拿着个平板,上面全是测试数据,他凑过来补充,语气很实在:“我们之前用的卫星电话,2公斤重,背在身上爬三层楼高的废墟,队员下来的时候,肩膀都勒红了。”
“有的还磨破了皮,渗血呢。而且卫星电话在地下根本没信号,上次玉树地震,有个救援组带了3部,全成摆设了,最后还是靠喊,嗓子都喊哑了,也没听见里面的人回应,急得我们组长直跺脚。”
“不仅轻便,成本还低。”李教授翻到报告第二页,指着上面的数据表格,手指在数字上点了点,“卫星电话一部要两万三,不是每个救援组都能配,灾区村民更买不起,想都不敢想。”
“你这个成本控制在200以内,灾区的村民都能买得起,平时放家里,万一遇到灾害,自己就能发信号,不用等救援队员来喊,也能少点危险,多份保障。”
秦翡看着模型,手指轻轻碰了碰屏幕,想起上次刷到的新闻,语气有点软:“我上次刷新闻,看见有个7岁的小朋友在陇南地震里被困地下2米的衣柜里,饿了2天,救援队员靠听他的哭声才找到。”
“要是当时他有这个,按一下键,早就被找到了,不用饿那么久,还害怕——在黑里哭,多可怜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