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赴京赶考。(1/2)
李世民的意志如同离弦之箭,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旨意下达仅仅第三日,长安城明德门外便已是旌旗招展,甲胄生辉。
秦琼与尉迟恭这两位帝国赫赫有名的门神,已然点齐了麾下最为精悍的甲士,各自率领数支人数不多却杀气腾腾的巡察队伍。
高举着象征天子权威、绣有龙纹的玄色旌节,如同数支蓄势待发的冰冷箭簇,带着一股无形的、令人胆寒的肃杀之气。
在清晨的薄雾中,分不同方向,毅然驰出巍峨的长安城门,马蹄声如雷鸣,滚滚而去,奔赴山东、河北、江南等世家势力盘根错节的紧要州府。
他们的到来,本身就是一个再明确不过的信号,一种无声却重若千钧的宣告:
陛下的眼睛正透过这旌节注视着四方,帝国的刀锋已然出鞘,谁敢在科举取士这关乎国运的大事上暗中作梗,伸爪子,就要有被连根剁碎、承受天子雷霆之怒的觉悟!
几乎与这军事行动同步,杜子腾掌控的《长安报》这台庞大的舆论机器,也以前所未有的功率开动起来。
不仅长安城内所有的报亭、酒肆、茶馆乃至国子监外墙,都被加印的特刊覆盖,头版头条那醒目的“科举”二字与“寒门宣言”冲击着每一个识字者的眼球;
通过这几年依托商会、驿站暗中铺设、早已织就的庞大渠道网络,一份份带着新鲜墨香的特刊。
如同被春风催动的柳絮,又似密集的雪片,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飞向大唐各道、各州、各县。
这特刊之上,除了再次以最官方、最详尽的口吻昭告天下科举的章程、科目、时间地点,最抓人眼球、最引人热议的,便是那份以“金谷学堂全体赴考学子”名义,发出的《寒门士子赴京应试宣言》。
这宣言文采斐然,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激荡着一种压抑已久终于得以喷薄的情感。
它既以最谦卑、最赤诚的笔触,表达了对皇帝陛下打破陈规、开科取士、广纳天下贤才的无限感激与拥戴,仿佛久旱逢甘霖;
也以沉痛而克制的语调,道尽了寒门学子往昔求学无门、投效无路,空有满腔抱负却只能蹉跎岁月的辛酸与无奈;
更以昂扬不屈的姿态,抒发了他们如今“朝闻道,夕死可矣”,愿以平生所学,搏一个前程,为陛下效忠、为大唐盛世尽绵薄之力的坚定决心与无畏气概。
文中那句力透纸背的“学问乃天下公器,非一家一姓之私产;
报国乃匹夫之责,无高门寒户之分别!”,如同一记重锤,敲碎了千百年来无形的枷锁,在无数挣扎在底层的读书人心中引发了山呼海啸般的共鸣。
宣言的结尾,几乎是泣血椎心般向天下呼吁:“吾等寒门学子,今日别父母,离乡井,负笈担簦,跋涉千里,赴京赶考,别无他求,只求一个公平竞技之台,一个凭才学说话的机会!
前路或有风雨如晦,或有险阻重重,然皇恩浩荡如日月,吾等心志坚如磐石,虽千万人吾往矣!望天下仁人志士,公道之心,共鉴此心!”
这份宣言,其威力不亚于一场精神地震。在广大的寒门士子中间,它点燃了压抑千年的激情与前所未有的希望之火。
许多人读罢热泪纵横,摩拳擦掌,开始变卖微薄家产,收拾简陋行囊,义无反顾地准备踏上奔赴长安的漫漫长路。
在民间市井,百姓们茶余饭后都在津津乐道这千古未有的“公平考试”,对陛下的圣明和提出此策的金谷县公杜远赞不绝口,民心向背,清晰可见。
而在五姓七望等世家门阀的核心圈层看来,这宣言无异于一份赤裸裸的战书,一份将他们苦心经营的道德高地与特权壁垒置于天下人目光炙烤下的犀利檄文
让他们如坐针毡,却又在煌煌大势面前,一时难以找到公开反驳的立脚点。
杜家村,金谷学堂。
一个月的时间,在紧张的冲刺备考与周密的行前准备中飞逝,学堂内的气氛已经酝酿、积蓄到了顶点。
秦怀玉、程处默等年轻一代的勋贵子弟,这几日当真如同杜远安排的那般,轮流前来。
他们虽出身顶级将门,身份尊贵,但或因父辈与杜远的交情,或因自身血气方刚,对这等打破陈规之事心存向往,对这批寒门学子并无半分轻视,反而教得格外认真投入。
简单的拳脚格挡、行走坐卧间保持的警惕、遭遇匪类或骚扰时如何快速结阵自保、如何利用路边草木、地形周旋……这些在书本上学不到的、带着战场硝烟味的实用技能.
仿佛给这些文弱的学子筋骨里注入了一丝钢铁般的硬气,让他们眼神中除了书卷气,更多了几分沉着与机警。
杜远站在学堂操场那临时搭建的点将台上,身姿挺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