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账本里的乾坤与御书房的灯光(1/2)
面对那堆天书般的漕运旧账,李梦瑶一开始是崩溃的。满眼的“石”、“斗”、“引”、“漕平银”,还有各种她听都没听过的河道地名、衙门名称,看得她一个头两个大。
这可比后宫的柴米油盐账目复杂了不止一个量级!
但“卷王”之魂不允许她轻易认输。她强迫自己静下心来,先把那封户部的背景说明信反复看了几遍,结合自己有限的历史知识,大致弄明白了漕运的基本流程——粮食从产地征收,通过运河运输到京城,中间涉及运输、仓储、损耗、人工等各个环节。
然后,她摒弃了直接阅读那些晦涩文言记载的方式,而是采用了她最擅长的“数据分析”法。
她找来最大的宣纸,开始画关系图和时间轴。将涉及的主要机构(漕运总督衙门、各地粮道、仓库)、关键物资(粮食、船只、银钱)、以及重要的时间节点(征收期、启运时间、抵达时间)一一列出,试图理清其中的逻辑关联。
接着,她开始有针对性地翻阅那几本账册。她不去纠结每个字的具体含义,而是重点关注数字之间的勾稽关系和异常波动。
比如,同一批粮食,在产地记载的数量,与抵达通州仓库时记载的数量,损耗率是否在合理范围内?运输船只的租赁费用,与船只数量、航行天数是否匹配?某一年的“河道疏浚银”支出突然暴增,但同年记载的漕粮运输量却没有相应提升,甚至还有所下降?
她像一只嗅觉敏锐的猎犬,在浩瀚的数字森林中,搜寻着那些不合逻辑的“气味”。
她用自制的表格,将可疑的数据摘录出来,在旁边标注上自己的疑问:
“甲子年江南漕粮,湖州府入库数与前程册差异达一成五,远超常规损耗,原因?”
“丙寅年山东段‘船只修缮及杂费’项,金额为往年三倍,未见详细说明及验收记录。”
“戊辰年‘漕丁犒赏银’支出时间,与漕船抵京时间严重不符,疑似提前虚支?”
她不判断对错,只罗列现象,提出疑问。几天下来,她标记出的疑点竟然有二十多处,写满了厚厚一叠纸。
当她将这份满是标记和疑问的“分析报告”,连同那几本账册,通过安公公交还给皇帝时,心里是有些忐忑的。她不知道自己这些基于现代财务逻辑的质疑,在这个时代是否适用,会不会显得过于吹毛求疵?
令她意外的是,第二天下午,安公公就来了,带来的不是质疑,而是……又一批账册,以及皇帝的一句口谕:“看得甚好,继续。”
李梦瑶:“……”老板这是把她当生产队的驴使唤了?还是真的觉得她这“人形审计机”挺好用?
无奈,她只能再次投入与陈年账本的搏斗中。
这天晚上,她又在书房挑灯夜战,对着一段关于“过闸费”的记载苦思冥想,试图搞清楚不同等级船只、在不同河段的收费标准是否合理。窗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带来一丝凉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