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财政危机:三冗问题的形成(2/2)
他指着账本上的数字:“陛下请看,冗官每年开支九百五十万贯,若裁掉三成冗官(超三千人),可节余两百八十万贯;冗兵每年开支两千一百万贯,若汰掉五成老弱空额(五十万),可节余一千万贯;冗费(祭祀、公使钱)每年开支两百万贯,若减半,可节余一百万贯——三项加起来,每年可节余一千三百八十万贯,不仅能填补赤字,还能给西北军发冬衣、买粮草,何乐而不为?”
仁宗看着账本,又看了看《五代财政考》,脸上露出犹豫:“裁冗官、汰冗兵,会不会引发兵变或文官不满?五代时郭威就是因汰冗兵被逼反,朕怕……”
赵承出列奏道:“陛下,不会!五代时郭威被逼反,是因‘无安置之法’(汰兵后不给田、不给钱)。如今咱们可以给裁汰的冗官‘致仕俸禄’(减半),给汰掉的士兵‘授田’(江南荒地),让他们有饭吃、有地种,怎会反?去年我在高阳关汰了两千老弱,给他们每人授田十亩,他们都感恩戴德,还说要为大宋守边疆!”
范仲淹也补充道:“陛下,赵将军所言极是!臣在睦州时,见过不少流民因没地种而造反,若将江南的荒地授给汰兵,既能解决冗兵问题,又能增加粮食产量(流民种地交税),一举两得。至于冗官,可将恩荫子弟‘考核后授官’(不合格者不给俸禄),科举录取‘按需录取’(今年缺多少官录多少),而非盲目扩招,这样既能裁冗官,又能保证官员质量。”
仁宗闻言,终于点头:“好!就按你们说的,命范仲淹牵头,赵仲、赵承辅助,制定‘裁冗节支’方案,三个月内拿出具体办法,三司配合执行。朕也下旨,暂停修玉清昭应宫,减少祭祀开支,全力填补财政赤字,支援西北与河北前线!”
退朝后,三人在宫门外商议方案细节。赵仲从怀里掏出赵烈手绘的《江南荒地分布图》,上面用红笔标注着“可授田百万亩”的区域:“这是老夫父亲当年随柴荣伐南唐时画的,江南有很多荒地,都是五代战乱时废弃的,正好授给汰兵。”
赵承接过地图,眼睛一亮:“太好了!这样不仅能安置汰兵,还能增加粮食产量,以后西北的粮草就有了着落。晚辈这就去西北,跟杨宗保商量汰兵授田的具体事宜,确保士兵们愿意接受。”
范仲淹则拿出《裁冗官考核标准》草稿:“我这就去国子监,跟学官们商议‘恩荫子弟考核’的内容,主要考‘民生治理’‘军事常识’,不合格的坚决不给官,绝不让冗官再占财政的便宜。”
赵仲看着两人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欣慰。他想起父亲赵烈临终前的话:“财政是治世的血脉,血脉不通,国必亡;血脉通畅,国必强。”如今大宋终于要着手解决三冗问题,父亲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
当晚,赵仲在《五代秘史》的“财政危机”章节写下批注:“宋仁宗庆历三年,观大宋三冗之弊,叹财政危机之重,实乃五代未有之局。此危机非天灾,乃人祸——因惧五代之乱,故扩招官员(防权臣)、滥募士兵(防民变),终致冗官、冗兵、冗费,财政枯竭。然危机亦有转机:范仲淹裁冗、赵承汰兵、陛下节支,皆在学后周柴荣‘务实节流’之法。需谨记:五代之亡,非因贫,乃因‘贫而不知改’;大宋之兴,非因富,乃因‘富而知节流’。赵烈亲历五代财政之亡,深知‘财政之根在民生,不在苛税’,此改革,亦为完成其‘治世需以财政安民生’之遗愿。”
批注写完,赵仲将《五代财政考》与《大宋财政总账》、《裁冗节支方案》草稿放在一起。窗外的月光洒在书桌上,照亮了“三冗”二字,也照亮了大宋财政改革的希望——通过裁冗官、汰冗兵、节冗费,不仅能填补财政赤字,更能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为后续对抗辽夏、甚至收复燕云,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此时的汴梁,范仲淹还在灯下修改《裁冗官考核标准》,笔尖写下“官员需知民生疾苦,不通农事者,虽出身名门亦不授官”;赵承在驿馆里给赵勇(驻守西北)写书信,告知“汰兵授田”的计划,让他提前准备荒地丈量;韩琦则在三司衙门召集判官,商议“江南荒地统计”的具体事宜——一场围绕“财政改革”的行动,已在大宋的土地上悄然展开,它源于五代的教训,源于宋初的财政困境,源于无数人对“大宋富强”的期盼,更源于赵家、范家、杨家子孙对“守护中原”的执着。
而这一切,都像赵烈当年期望的那样——财政不再是压榨百姓的工具,而是滋养民生、支撑国防的血脉;大宋不再因“积贫积弱”而被动挨打,而是能通过改革,逐步走向富强,让收复燕云的梦想,离现实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