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闽国乱局:王审知后代的骨肉相残(2/2)
赵烈看着怀里的孩童,又想起之前整理的闽国史料——王审知在位时,闽国“岁稔年丰,百姓安乐”,泉州港的商船络绎不绝,福州的织锦、建州的瓷器远销海外;可短短十年,在王审知后代的骨肉相残中,闽国就从“东南乐土”变成了“人间地狱”。他在《五代秘史》的草稿上,重重写下:“闽国之兴,在王审知‘保境安民,轻徭薄赋’;闽国之亡,在其后世‘骨肉相残,嗜杀无度’。五代乱世,割据政权多如闽国者,以父之仁始,以子之暴终,实为可悲可叹!”
就在赵烈整理史料时,收容所外传来一阵喧哗——又有一批闽国流民逃来,为首的是一个穿着破官服的中年人,自称是闽国泉州刺史王继勋的幕僚。“赵将军!”中年人见到赵烈,赶紧上前,递上一封密信,“这是王刺史让俺交给您的,他说闽国已乱,南唐的李璟已派使者来泉州,似有伐闽之意,恐东南格局将变,让您务必提醒大宋(此时中原为后晋,大宋尚未建立,此处为赵烈后世视角的隐忧)早做准备!”
赵烈接过密信,展开一看,上面的字迹潦草却急切:“闽王兄弟相残,百姓涂炭,南唐虎视眈眈,泉州危在旦夕。若南唐伐闽,恐祸及东南,望将军转告中原,勿让闽国之祸蔓延!”
他心里猛地一沉——李璟继位后,早已显露扩张之心,闽国的乱局,正好给了南唐出兵的借口。一旦南唐伐闽,不仅闽国将亡,吴越、吴越也将面临威胁,东南的稳定格局将彻底被打破。而闽国的百姓,又将陷入新一轮的战火。
“您可知南唐使者的动向?”赵烈追问。幕僚摇摇头,语气带着担忧:“俺逃出来时,南唐使者已离开泉州,听说去了建州,似在联络王延政。王刺史怕他们联手,才让俺赶紧逃出来报信。”
赵烈站起身,望着收容所里的流民——陈阿婆还在喂孩童喝粥,其他流民有的在缝补破衣,有的在低声哭泣,每个人的脸上都满是对和平的渴望。他突然意识到,闽国的乱局,不仅是一个政权的衰落,更是五代乱世的缩影——在权力的诱惑下,父子反目、兄弟相残,百姓永远是最无辜的受害者。
“您先在收容所安顿下来,我即刻去汴梁,将此事禀报朝廷。”赵烈收起密信,对幕僚说,“无论南唐是否伐闽,我们都要尽量保住泉州的百姓,不能让他们再受战火之苦。”
幕僚躬身行礼:“多谢赵将军!泉州百姓,全靠将军了!”
赵烈转身离开收容所,雪下得更大了,落在他的肩上,很快就积了薄薄一层。他想起王审知的墓——去年他曾路过福州,看到王审知的墓碑上刻着“闽王审知之墓”,碑旁的松柏早已被战火毁坏,只剩下断壁残垣。他仿佛看到王审知泉下有知,看着后代的骨肉相残,看着闽国的覆灭,该是何等的痛心。
回到洛阳的书房,赵烈将闽国流民的证词、幕僚的密信,还有王审知的史料整理在一起,在《五代秘史·闽国篇》的结尾,写下一段批注:“闽国之乱,非外力所致,实乃内祸所亡。王审知以仁得国,其后世以暴失国,骨肉相残如仇敌,百姓涂炭如草芥。此非仅闽国之悲,亦为五代所有割据政权之戒——若帝王唯权是图,不顾百姓死活,纵有江山万里,终会在自相残杀中化为灰烬。”
窗外的雪还在下,赵烈看着案上的密信,心里清楚——南唐伐闽已箭在弦上,闽国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而这场乱局,不仅会改变东南的格局,还将影响整个五代十国的走向。他必须尽快将消息传递给汴梁,为可能到来的战乱做准备,可他更清楚,在这乱世之中,仅凭他一人之力,恐怕难以保住闽国的百姓,更难以阻止战火的蔓延。
夜色渐深,书房里的烛火摇曳,赵烈握着笔,却迟迟未能落下。他眼前浮现出陈阿婆抱着孩童的模样,浮现出富屯溪畔的血水,浮现出王审知墓前的断壁残垣——闽国的乱局,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五代十国的残酷与无奈,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整理史料的决心:他要将这一切记录下来,让后人知道,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曾有一个叫闽国的政权,因骨肉相残而灭亡,曾有无数百姓,在权力的游戏中失去一切。
而此时的福州,王延羲还在宫殿里宴饮,全然不知南唐的军队已在边境集结;建州的王延政,仍在加紧备战,想要推翻兄长的统治;泉州的百姓,则在惶恐中等待着命运的审判——闽国的乱局,还在继续,一场更大的风暴,已在东南的天空下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