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五代烽烟:从草莽到龙庭 > 第86章 故人凋零:李嗣源后人来访,感叹世事无常

第86章 故人凋零:李嗣源后人来访,感叹世事无常(2/2)

目录

接下来的半日,两人坐在书房里,聊了很多后唐的往事。李延福说起他祖父口述的李嗣源晚年生活:“曾祖晚年常坐在宫里的梧桐树下,手里拿着将军您送的《水利图》,说‘要是能再活几年,就能把黄河的水患治好了’。他还说,最对不起的就是郭崇韬将军,没能护住他。”

赵烈则说起当年与李嗣源在洛阳的相处:“你曾祖登基后,每晚都要批阅奏折到深夜,有时连饭都忘了吃。有一次,他看到奏折里说百姓因灾荒流离,当场就哭了,说‘是朕没本事,让百姓受苦了’。这样的君主,在五代里真是少见。”

夕阳西下时,李延福起身告辞,赵烈送他到庭院门口,将一袋粟米和一些碎银塞进他手里:“这些你拿着,回去补贴家用。要是晋阳待不下去,就来洛阳找我,我这里还有些田产,能让你和家人安身。”

李延福推辞不过,接过东西,对着赵烈深深一揖:“将军的恩情,晚辈永世不忘。若将来有机会,晚辈定要帮将军整理后唐的史料,让曾祖的故事能传下去。”

看着李延福的身影消失在巷口,赵烈站在庭院里,望着飘落的槐树叶,心里满是沧桑。他想起当年后唐的君臣:李嗣源温和仁厚,却难挡身后的乱局;郭崇韬智勇双全,却死于奸臣的诬陷;李存孝勇猛无敌,却陷在义子纷争里;还有他自己,从河东军的小兵到如今的退休将领,见证了太多故人的离去,太多家族的兴衰。

“将军,天凉了,您回屋吧。”陈三递来一件厚皮袍,“刚才汴梁来的人送了封信,说……说郭崇韬将军的孙子找到了,现在在开封的史馆当小吏,想来看您。”

赵烈接过信,展开一看,上面的字迹稚嫩却工整,写着“晚辈郭承嗣,祖父郭崇韬,闻赵将军在洛阳编史,愿来侍奉左右,整理祖父旧闻”。他的眼眶突然发热——郭崇韬的后代还在,还想着整理祖父的旧闻,这或许就是乱世里的一丝慰藉,是故人未散的证明。

回到书房,赵烈将李嗣源的玉带放在《五代秘史》的封面上,又将郭承嗣的信夹进“郭崇韬列传”的手稿里。烛火摇曳,映着满室的史料,也映着他满是皱纹的脸。他突然想起李嗣源当年说过的一句话:“乱世就像一阵风,吹走了荣华,吹散了故人,却吹不走百姓对安稳的盼,吹不走忠臣对家国的念。”

就在这时,陈三匆匆进来,手里拿着一封急信:“将军,燕云的旧部送来消息,说……说李延寿找到了,只是……只是他已经死了,被契丹士兵打死在幽州城墙下,旧部把他的尸骨运回来了,明日就能到洛阳。”

赵烈握紧急信,手指微微颤抖,信纸上的字迹仿佛都在模糊。他走到窗前,望着北方的夜空——那里是幽州的方向,是李延寿死去的地方,也是燕云百姓受苦的地方。他想起李延福期盼的眼神,想起自己的承诺,心里满是愧疚与愤怒:“契丹……总有一天,我会带着大军,收复燕云,让你们这些在异乡死去的汉人,都能魂归故里。”

第二日清晨,李延寿的尸骨运到洛阳,赵烈亲自去城外迎接,将他的尸骨妥善安葬在洛阳的邙山——那里离李嗣源的陵墓不远,也离柴荣的陵墓不远。李延福赶来时,跪在墓前,哭得撕心裂肺:“弟弟,你别怕,咱们回家了,回到中原了……”

赵烈站在一旁,看着墓碑上“李公延寿之墓”的字样,心里清楚——这乱世里,还有无数像李延寿这样的汉人,死在异乡,埋在不知名的地方。他必须加快撰写《五代秘史》的进度,不仅要记录帝王将相的功过,更要记录这些普通百姓的苦难与牺牲,让后人知道,中原的统一,是用多少人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安葬完李延寿,赵烈回到书房,重新拿起笔,在“后唐明宗本纪”的末尾添上一句:“明宗后裔延福、延寿,虽沦落民间,仍念中原,延寿客死燕云,魂归邙山——乱世之中,宗室尚且如此,况百姓乎?然百姓之盼,宗室之念,终是一统之根基,终有云开雾散之日。”

写完批注,窗外的阳光透过窗纸照进来,落在李嗣源的玉带上,泛起淡淡的光泽。赵烈知道,故人虽凋零,世事虽无常,但只要还有人记得他们,还有人坚守着统一的信念,还有人在为燕云的收复努力,这乱世就终会结束,中原就终会迎来真正的安稳。

可他不知道,赵光义得知他仍在记载后唐皇室的事迹,甚至帮助李嗣源的后人,已更加不满,暗中下令让洛阳的官员监视他的动向;而契丹耶律休哥已在燕云增兵,不仅加强了幽州的防御,还准备再次南下袭扰,一场新的危机,已在北方的边境悄然酝酿。赵烈看着案上的《五代秘史》手稿,心里清楚,他不仅要与时光赛跑,记录下即将被遗忘的历史,还要与契丹的威胁、朝堂的猜忌抗争,为收复燕云、守护中原,拼尽最后的力气。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