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故人相见:与退休的赵匡胤论天下事(2/2)
赵烈心里一震——高梁河之战是大宋的耻辱,赵光义当年亲征契丹,却因指挥失误大败而归,禁军折损数万。他赶紧点头:“太尉放心,臣已献《幽云防御图》,建议陛下先取瀛、莫二州,再图幽州,不可冒进。只是……当前粮草不足,耶律休哥又在幽州布防,北伐难度不小。”
“粮草是关键,军心更关键。”赵匡胤转身看着他,语气带着担忧,“朕在位时,虽整顿了禁军,却也定下‘重文轻武’的国策——不是不信任武将,是怕五代‘兵强则叛’的乱象重演。可如今看来,文臣多不懂军事,若北伐时文臣掣肘武将,怕是要出大错。”
这番话正中赵烈的顾虑。他想起之前与薛居正的争执,薛居正虽为宰相,却不懂燕云地形,只知一味强调“休养生息”,却不知燕云百姓已等不起。“太尉所言极是。臣以为,北伐当以武将为主,文臣辅助,各司其职,方能成事。臣已在《幽云防御图》中注明各军将领的职责,希望陛下能采纳。”
赵匡胤走到案前,拿起笔,在一张纸上写下“慎战、稳进、安民”三个大字,递给赵烈:“你把这三个字带给光义,告诉他,北伐不仅是为了收复失地,更是为了燕云百姓。若为了战功而不顾百姓死活,就算收复燕云,也得不到民心。”
赵烈接过纸,字迹虽不如当年有力,却透着帝王的远见。他想起在燕云见到的汉民,想起他们对中原的期盼,心里更坚定了北伐的决心:“臣定将太尉的话带到。若北伐成功,臣定会带燕云的百姓来见您,让他们知道,大宋没有忘记他们。”
两人又聊了许久,从五代的乱局聊到大宋的长治久安,从禁军的制度聊到科举的改革。夕阳西下时,赵烈起身告辞,赵匡胤拄着拐杖送他到门口,从怀里掏出一枚玉牌,上面刻着“赵氏宗亲”四个字:“这枚玉牌你拿着,若将来光义在北伐中为难你,或是契丹有异动,你可凭此牌调动洛阳的禁军旧部——这些人都是当年跟着朕征战的弟兄,信得过。”
赵烈接过玉牌,入手温润,心里满是感动:“太尉,这……”
“拿着吧。”赵匡胤拍了拍他的肩膀,眼里满是信任,“朕老了,不能再上战场了,收复燕云的担子,就交给你和杨业了。若有一日,你能收复幽州,记得在朕的坟前,洒一杯燕云的酒。”
赵烈躬身行礼,声音哽咽:“臣定不负太尉所托!若收复燕云,臣定亲自到太尉坟前,为您洒酒庆功!”
走出万安坊,秋风吹起赵烈的衣袍,他回头望去,赵匡胤仍站在门口,身影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孤单。他握紧手里的玉牌和《武经总要》残卷,心里满是坚定——他不仅要完成柴荣的遗愿,还要实现赵匡胤的期盼,让燕云重归中原,让大宋的百姓永远远离战乱。
回到史馆时,陈三已在门口等候,手里拿着一封来自代州的急信:“将军,杨业将军送来的,说耶律休哥派了一支骑兵偷袭代州边境,杀了咱们几十个弟兄,还掠走了不少百姓!”
赵烈接过急信,脸色瞬间沉了下来。耶律休哥这是在试探大宋的底线,也是在挑衅北伐的决心。他立刻起身,往枢密院赶去,脚步匆匆,穿过汴梁的暮色——北伐的号角,或许比他预想的,要更早吹响。
可他不知道,赵匡胤的身体已日渐衰弱,这次见面,竟是两人最后的重逢;而赵光义虽表面采纳北伐建议,却在暗中调整将领任命,将自己的亲信安插进北伐军,为后续的指挥混乱埋下隐患。一场关乎燕云收复的大战,已在北方的边境悄然拉开序幕,而赵烈与他的故人之约,也将在战火中,迎来最终的考验。
汴梁的夜色渐浓,史馆案上的《幽云防御图》仍在烛火下泛着微光,图上幽州的位置,仿佛在静静等待着中原大军的到来,等待着五代烽烟彻底消散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