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 战争创伤与疲惫滋生(2/2)
“这样的日子,到底还要过多久?”
这些声音或许不会公开表达,却在家庭的晚餐桌上,在工厂的休息室里,在排队领取配给物资的长龙中,通过一声叹息、一个无奈的眼神、一句压抑的抱怨,悄然传递、发酵。
帝国舰队那遮天蔽日的影像,虽然被官方严格控制,但总有一些碎片化的、未经证实的恐怖画面通过非正规渠道流入民间。那三艘如同移动山脉的“星球毁灭者”,那艘扭曲怪异的“污染巨舰”,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恐惧的最佳载体。人们开始不由自主地想象,如果火星防线失守,这些可怕的造物降临地球上空,将会是何等末日般的景象。
这种对未知毁灭的恐惧,与对现状的不满交织在一起,开始侵蚀对联盟当局的信任。
有人认为当局隐瞒了真实的战况,局面远比公布的更加糟糕。
有人质疑将绝大部分资源投入“昆仑”舰和火星防线是否是正确的选择,认为应该更多考虑地球本身的防御甚至……“后路”。
更有甚者,开始暗中流传一些荒谬的耳语:“也许……投降并不是最坏的选择?至少……能活下来。”
尽管主流舆论依然坚定地支持抗战,但这些潜藏的、由疲惫、焦虑和恐惧孕育出的负面情绪,如同地底暗流,正在悄然侵蚀着文明团结的基石。社会不再是铁板一块,裂缝在无声无息中扩大,只等待一个合适的契机,便会彻底显现。
远在火星轨道,正全神贯注应对帝国猛攻的王也,其浩瀚仙识并非只专注于眼前的敌人。他与地球本源气息相连,更能隐约感受到那股来自母星方向的、弥漫在众生心头的沉重与灰暗。那是一种混杂了绝望、疲惫、怨憎的“浊气”,与战争初期那股纯粹而激昂的“愿力”形成了鲜明对比。
“民心浮动,气运驳杂……”他于激战的间隙,心中掠过一丝隐忧。他深知,文明的韧性不仅在于前线的刀兵,更在于后方的万众一心。若后方根基动摇,前线的血战意义何在?
而在昆仑指挥中心,瓦西里耶夫元帅同样收到了来自地球内部安全部门的密报,详细描述了民间情绪的变化和一些开始冒头的、不和谐的暗流。他揉着因极度缺乏睡眠而布满血丝的双眼,看着屏幕上内外交困的局面,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无力感。
“前线在流血,后方却在失去耐心……”他对着空无一人的会议室喃喃自语,“我们还能撑多久?不仅仅是军事上,更是……人心上。”
他下令宣传部门加大正面宣传的力度,尽可能渲染前线将士的英勇与取得的(即便是局部的)战果,试图重新点燃民众的希望。但同时,他也秘密指示安全机构,加强对社会不稳定因素的监控。他知道,真正的危机,或许不仅仅来自于星空外的帝国舰队,也可能来自于这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汹涌的地球内部。
战争的创伤,不仅仅体现在星舰的残骸和阵亡名单上,更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个幸存者的心里。疲惫与恐惧,正如同星际尘埃般,悄无声息地覆盖着这个顽强抵抗的文明,为未来的风暴,默默地积累着能量。前线与后方,两个看似分离的战场,其命运,从未像此刻这般紧密而脆弱地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