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章 王也的抉择:何时出手?(1/2)
王也的身影,并未固定于某艘战舰或某个要塞。他如同超然于这场血肉与钢铁风暴之外的观察者,又像是深深扎根于这片星空、与地球文明命运紧密相连的守护之魂。他时而立于某艘后撤的“长城级”舰首,衣袂在能量乱流中猎猎作响;时而显化于某片即将被帝国炮火覆盖的空域,指尖轻点,化解致命的危机;更多时候,他只是静静地悬浮在火星轨道附近的虚空中,双眸闭合,浩瀚如星海的仙识却如同最精密的雷达与最敏锐的传感器,笼罩着整个战场,感知着每一丝能量的流动,每一个意志的波动。
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威慑,迫使帝国舰队中那些真正的“大杀器”不敢肆意妄为。但他深知,自己不能轻易地、全面地投入这场消耗战。他的力量虽强,却并非无穷无尽。帝国舰队规模庞大,底蕴未知,更有那三艘“星球毁灭者”和一艘诡异的“污染巨舰”虎视眈眈。一旦他过早地陷入与敌方主力,尤其是与那些同级数存在的缠斗,力量被过度消耗,那么当真正的致命危机降临时,地球文明将失去最后,也是唯一的擎天之柱。
他在等待。如同最有耐心的猎手,潜伏在暗处,收敛着自身所有的气息,寻找着那个能一举扭转乾坤,甚至奠定胜局的最佳时机。
在他的仙识感知中,战场的态势如同一个巨大的、不断变化的天秤。
天枰的一端,是地球联军不断付出的惨重代价。每一艘在阻击中爆炸的战舰,每一座在自毁中化作烟花的要塞,每一位血洒星空、魂归天地的将士与修士,他们的牺牲,都如同沉重的砝码,压在天枰的这一端,让王也那古井无波的道心,也泛起丝丝涟漪。他能清晰地感受到那股弥漫在整个联军中的、混合着悲壮、决绝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的气息。
尤其是当看到那些年轻的修士,明明修为尚浅,却义无反顾地驾驭着飞剑,冲向远比他们强大的帝国灵能者或战舰,最终化作星空中一缕璀璨而短暂的流光时,他数次几乎要按捺不住,想要出手将那些帝国单位瞬间抹去。
但理智告诉他,不能。
此刻出手,或许能救下一支小队,保全一座要塞,但暴露自身更多的实力和作战方式,引来帝国更强力、更具针对性的打击,甚至可能提前引爆与敌方顶级存在的决战,无疑是得不偿失。这如同饮鸩止渴,虽解一时之困,却可能输掉整场战争。
天枰的另一端,则是帝国舰队那看似无穷无尽、实则也在缓慢消耗的力量。他能“听”到帝国舰船引擎的轰鸣中,开始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滞涩,那是长时间高强度作战和不断穿越陷阱区带来的磨损;他能“看”到那些普通帝国士兵的精神波段中,除了固有的冷酷与狂热,也悄然混入了一丝被不断骚扰、屡遭意外打击而产生的焦躁与疑虑;他甚至能隐约感知到,那三艘“星球毁灭者”内部,那如同恒星核心般庞大的能量源,其运转也并非完美无瑕,存在着细微的、可供利用的波动节点。
他在计算,在权衡。每一次小规模的出手干预,都力求以最小的消耗,换取联军最大程度的生存与后撤时间,同时尽可能不暴露自己的底牌。他在用联军的牺牲和帝国的消耗,为自己最终那石破天惊的一击,积累着筹码,等待着那个“性价比”最高的时刻。
王也的等待,并非被动。他的仙识如同无形的触须,重点萦绕在几个关键目标周围:
那三艘“星球毁灭者”,是其首要关注对象。它们的每一次主炮充能,每一次阵型调整,其能量回路的细微变化,护盾强度的波动规律,都被他默默记录、分析。他在寻找它们主炮齐射后的短暂“空窗期”,或是护盾系统转换时可能出现的、转瞬即逝的薄弱点。
那艘“污染巨舰”,更是他重点警惕的目标。其散发出的混乱、扭曲的精神污染力量,对普通修士和甚至一些科技造物都有着极强的克制。王也在仔细感知其力量属性,分析其运作原理,试图找出其核心所在,以及其力量释放的间歇与规律。他有一种预感,这艘怪舰,或许比那三艘“星球毁灭者”更具威胁。
同时,他也在密切关注着帝国舰队整体的能量流动。如此庞大的舰队,其能量供给、分配、协调,必然存在一个核心的指挥节点或能量枢纽。如果能找到并摧毁这个节点,或许能引起帝国舰队的大范围混乱。
他在等待一个“决定性”的瞬间。这个瞬间,可能是某艘“星球毁灭者”贸然突进,脱离了主力掩护,给了他单独击破的机会;可能是那艘“污染巨舰”进行大规模精神污染释放后,自身陷入短暂“虚弱”的状态;也可能是帝国舰队为了突破某道关键防线,不得不将能量过度集中于前方,导致后方或侧翼出现巨大的防御漏洞……
这个瞬间,必须满足几个条件:目标价值足够高(如重创或摧毁一艘“星球毁灭者”),出手的成功率足够大,自身力量的消耗在可控范围内,并且能对敌人士气造成沉重打击,对己方士气带来巨大提振。
这种近乎冷酷的权衡与等待,对王也的道心是一种极大的考验。修行到他这个境界,早已看淡个体生死,更能从宇宙尺度的视角审视文明的兴衰。按理说,他应该如同天道一般,漠然注视着这一切,只在最符合“大势”的时机出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