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闭门苦思三日夜悟真谛,裴砚融入己身情感创新说(2/2)
他回想《哪吒闹海》,那个桀骜不驯、敢于反抗父权和命运的少年。那份叛逆与不屈,不正像他被逐出师门时的心境吗?他尝试用那种被压抑、却又渴望爆发的情感去演绎哪吒的怒吼。
他又想起《城隍夜审》中的书生柳生,那个秉持正义、不畏强权的书生。那种对不公的愤慨,对真相的执着,何尝不是他对那些欺辱他的人的无声反抗?他尝试用那种压抑着怒火、却又充满力量的声音去讲述柳生的辩词。
令人惊喜的是,当他真正尝试“成为”角色,用角色的情感去驱动言语时,系统面板上原本只是微弱波动的“言灵之力”,竟然明显增强了许多!虽然依旧达不到引发“书魂显化”的程度,但这种变化却让他看到了希望。原来,“言灵之力”的强度,与说书人自身的情感投入息息相关。
裴砚开始试验一种新的说书方式。不再完全拘泥于传统的评书腔调,他开始加入更多戏剧化的表演。他尝试用肢体语言去辅助讲述,一个挥手,一个顿足,都试图更形象地描绘故事场景。他甚至开始尝试使用微弱的气运,微妙地改变局部氛围,在讲述紧张处让空气似乎凝滞,在讲述悲伤处让声音带着淡淡的哀愁。这并非引发“言出法随”,而是一种细微的“气场”引导,让听众更容易沉浸其中,产生共情。
他将目标锁定在《三国策》中的经典桥段——“三英战吕布”。这段故事充满了力量感、英雄气概与激昂的情绪,恰好适合他当前想要爆发、想要证明自己的心境。
在接下来的两日里,裴砚将自己完全投入到“三英战吕布”的演练中。他反复揣摩张飞的勇猛粗犷、关羽的傲骨无双、刘备的仁德厚重以及吕布的无双霸气。他用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节奏去演绎每一个人物的台词和心理活动。
他甚至偷偷跑到城外一处荒僻的山丘,对着山石演练。他模仿着张飞的怒吼,关羽的冷哼,刘备的焦急,吕布的狂笑。他将自己压抑在心底的委屈、不甘、愤怒与渴望,都融入到这场虚拟的厮杀中。他在山丘上奔跑、跳跃、挥舞手臂,模拟着战场的搏杀,将所有的情绪尽情释放。
在一次次演练中,裴砚无意中发现,当他全情投入,将自己的情感与角色的情感完美融合时,他对体内那微弱的气运控制力竟然也随之增强。他似乎能更精准地感知并引导气运,将其微妙地融入声音、表情甚至肢体动作中,让它们带着某种情绪的“重量”,更容易触动人心。这并非惊天动地的能力,却是他“技巧突破”的关键所在——用气运放大情感,让虚构的故事,拥有真实的温度。
三日后,裴砚走出客栈,迎着清晨的阳光。他的眼中没有了前几日的迷茫与沮丧,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历经沉淀后的锐利与自信。他感觉自己找到了突破口,说书之道,远比他想象的更加深邃,而他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
然而,当他刚走到听风楼附近,就看到门口围着一群人,吵闹声隐约传来。靠近一看,正是那伙“快活林”的地痞。他们三三两两地堵在门口,见到有客人想进,就上前阴阳怪气地搭讪,甚至故意挡路,扬言:“听风楼说书的裴道长得罪了人,这楼里以后不太平了!”
为首的疤脸汉子更是坐在听风楼门口的石狮子上,晃着二郎腿,大声嚷嚷着:“那个裴道长说书像催眠,谁听谁后悔!等他再敢出来,老子让他连台子都站不稳!”
钱掌柜带着几个伙计站在门口,脸色阴沉,却碍于某种顾虑,并未强行驱赶。茶楼的生意肉眼可见地冷清了下来。
看来,那伙地痞的骚扰,已经变本加厉了。而他们的目标,就是让他裴砚在听风楼,再也说不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