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秀才任教,观念转变(2/2)
陈铁笑着说道:“有一半是本地的铁匠,还有一半是流民——他们中有的以前就是工匠,有的是来了之后跟着学的。你看那个正在锻造枪管的小伙子,他以前是陕西的流民,刚来的时候连打铁都不会,现在已经能独立打造枪管了,而且手艺还不错呢!”
秀才们顺着陈铁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个身材高大的小伙子,正抡着大锤,精准地砸在烧红的铁坯上,汗水顺着他的脸颊往下流,却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动作。陈铁继续说道:“这些流民只要给他们机会,就能学会本事,为登莱出力。就像分学堂的孩童,只要好好教,将来也能成为有用之才,说不定还能比咱们这些人更有出息呢!”
秀才们听着陈铁的话,又看着工匠们忙碌的身影,心中的偏见渐渐动摇。他们原以为流民只会拖累登莱,却没想到他们不仅能种地、打铁,还能为登莱的发展出力。
回到府衙后,王巢召集秀才们开了个会。他看着眼前这些神色已有所改变的秀才,语气诚恳地说道:“各位先生,今日带你们去军田和军工坊,并非要指责你们,而是想让你们亲眼看看,流民并非你们印象中的‘无用之人’,他们也有勤劳、好学的一面。分学堂的孩童,虽然出身平凡,但他们心中也有梦想,也想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为登莱出力。”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圣贤书里说‘有教无类’,咱们作为教书先生,更应该明白这个道理。不管是官宦子弟,还是流民孩童,只要他们愿意读书,咱们就应该用心去教。为了鼓励大家好好教学,从这个月起,凡是教学认真、学员进步明显的秀才,每月俸禄再加二两白银;若是连续三个月教学效果不佳,咱们就要另请高明了。”
秀才们听后,都纷纷表态。李秀才站起身,脸上带着几分愧疚:“大人,之前是我目光短浅,对流民孩童有偏见,今后我一定用心教学,绝不敷衍了事,让孩子们都能学好识字算数,成为有用之才。”
张秀才也说道:“大人说得对,‘有教无类’,咱们不能因为孩童的出身就区别对待。今后我会好好备课,把知识教给孩子们,不辜负大人的信任。”
从那以后,秀才们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秀才回到莱阳县分学堂后,不再像以前那样敷衍教学,而是认真备课,把每个字的意思都解释清楚,还结合军田的景象,教孩子们学“麦”“田”“农”等字。他发现,流民孩童虽然基础差,但学习很认真,只要耐心教,他们就能很快学会。有一次,一个叫小石头的孩子,用简化字写了一篇关于军田的短文,虽然句子有些简单,但字迹工整,意思明确。李秀才看后,忍不住在课堂上表扬了他,还把他的短文贴在教室的墙上,让其他孩子学习。小石头受到表扬后,学习更努力了,其他孩子也纷纷效仿,分学堂的学习氛围变得越来越浓厚。
张秀才则被分到了海阳县分学堂。他以前总觉得渔民的孩子粗鲁、难教,可真正接触后才发现,这些孩子不仅聪明,还很懂事。他结合大海的景象,教孩子们学“鱼”“船”“海”等字,还教他们算“一网鱼能卖多少钱”“一艘船能装多少货物”。为了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他还带着孩子们去海边,让他们观察渔民打渔的过程,亲身体验大海的魅力。孩子们学得很开心,每天都盼着张秀才来上课。有一次,张秀才生病了,没能去学堂,孩子们还特意让渔民把新鲜的鱼送到他家里,让他补补身体。张秀才看着眼前这些懂事的孩子,心中充满了感动——他原以为教书是“屈才”,却没想到能从孩子们身上收获这么多温暖。
其他秀才也纷纷改变了教学态度。有的秀才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算术,专门编了一些简单的口诀;有的秀才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教他们写简单的诗歌;还有的秀才利用课余时间,给学习困难的孩子补课,耐心地帮他们解决问题。
王巢得知秀才们的变化后,非常欣慰。他特意让人去各州县分学堂视察,发现学员的进步非常明显——以前很多孩子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现在已经能读写简单的句子了;以前很多孩子不会算数,现在已经能计算家里的收成和账目了。有的孩子还能帮大人写信、记账目,成为了家里的“小先生”。
十二月中旬,王巢在总学堂举行了“优秀教员表彰大会”。李秀才、张秀才等十余名教学认真、学员进步明显的秀才,不仅得到了每月加薪二两白银的奖励,还被授予了“优秀教员”的称号,王巢亲自给他们颁发了奖状和奖品。
表彰大会上,李秀才作为优秀教员代表发言。他看着台下的孩童和教员,语气诚恳地说道:“以前我总觉得流民孩童无用,教学敷衍了事,现在才明白,是我错了。这些孩子虽然出身平凡,但他们有梦想、肯努力,只要我们用心去教,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今后我会继续努力,把知识教给孩子们,为登莱的普及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孩童们看着李秀才,眼中满是敬佩。王巢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知道,随着秀才们观念的转变,登莱的普及教育会越来越好,更多的孩童会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为登莱的繁荣富强出力。
寒风依旧凛冽,但总学堂的教室里却充满了温暖。秀才们和孩子们一起朗读着简化字,声音洪亮而整齐,回荡在登莱的夜空里,像是在诉说着登莱的希望与未来。王巢站在窗外,看着教室里的景象,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