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远虑深耕(1/2)
深耕暗流
皇帝的嘉奖与新的旨意,随着帝国的信风船队抵达新常山。擢升的荣耀与厚重的赏赐,让明汉王府上下欢腾,士气愈发高昂。
然而,赵广与成公英在欣喜之余,更深刻地领会到了王韧战略调整的深意——明洲的使命,已从狂飙突进的征服,转向更为漫长却也更为根基深厚的“深耕”。
“陛下圣明,洞见万里。”成公英抚着诏书,对赵广道,“如今内陆盆地门户已开,强敌暂平,正是偃武修文,劝课农桑,夯实根基之时。唯有将此洲真正化为我汉家血肉,方能成为帝国永不倾覆的基石。”
国相徐越率先躬身:“臣必竭尽全力,统筹内政,使新土政令通畅,民有所安。”他之前主要精力放在新常山城的初期建设与移民安置上,如今随着疆域扩大,他的职责将扩展到整个明汉王国的民政体系构建。
新的国策迅速下达并执行。
兴修水利,劝课农桑:以平虏寨和定南堡为中心,大批归附的土着劳力在汉军监督和汉人工匠指导下,开始挖掘沟渠,引萨克拉门托河及其支流之水,灌溉新开垦的田地。
来自神州的稻种、粟种被播撒下去,司稼官们仔细记录着不同作物在不同土壤、气候下的表现。同时,对本地发现的那些耐旱块茎和草籽的驯化栽培也在加速进行。
广袤的内陆盆地,第一次出现了大规模、有组织的农业生产景象。收获的粮食,不仅供给军队和移民,也开始有部分用于与尚未完全归附的部落进行交换,以经济手段加深联系。
工坊扩张,技术落地:随旨意而来的帝国工部工匠,带来了更先进的蒸汽机图纸、水力锻锤设计以及冶金技术。
新常山港的工坊区规模再次扩大,高炉立起,日夜不停地冶炼着从金山谷和北部新铜矿运来的矿石。
除了铸造钱币和兵器,农具、锯子、凿子等生产工具也开始批量生产,部分用于装备屯田的军民,部分则作为“赏赐”或交易品,流入归附部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的生产方式。
“铁牛”船的建造也未曾停歇,更多的内河船只被打造出来,如同活动的血管,维系着沿海与内陆越发紧密的联系。
羁縻同化,文化浸润:对于内陆诸部,汉军停止了大规模的征伐。取而代之的是,由通译、宣化吏以及归顺部落代表组成的“抚夷使”频繁活动。
他们在各部落间穿梭,调解纠纷,传播汉话汉礼,分发印有简单汉字的画册(描绘农耕、纺织、汉家礼仪等),并邀请部落酋长的子弟前往新常山设立的“蒙学”就读。
这些举措虽然阻力依然巨大,但汉文明的吸引力,伴随着盐铁布帛等实实在在的好处,正一点点侵蚀着古老的部落传统。
然而,平静的水面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
首先是人心的微妙变化。随着大规模战事的减少,军队系统内部,一些习惯了刀头舔血的将领,如王双、阎行等,开始感到些许失落和躁动。他们更渴望开疆拓土的军功,而非日复一日的屯垦和巡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