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70年代:我一进山美女排队献身 > 第300章 宁走宁光道,不走薄力桥!

第300章 宁走宁光道,不走薄力桥!(1/2)

目录

路,彻底修好了。

一公里长的水泥路,像一把灰白色的尺子,笔直地铺在黄土漫天的山路上。

从中间划开,泾渭分明。

左边,是宁光牌。

右边,是薄力牌。

刚修好的头几天,看不出什么名堂,两边都是崭新的,平整的,走在上面,脚底板都觉得踏实。

山里出来的拖拉机手,开着车在上面跑一趟,都觉得比以前娶媳妇还舒坦。

但一个星期后,差别就出来了。

老王是县运输公司的司机,开了二十年车,每天都要拉着山货从这条路上进出好几趟。

这天,他又开着那辆老解放,突突突地跑在路上。

车轮压过右边的路面,扬起了一层细细的白色粉尘,车身也跟着微微颠簸了一下。

“他娘的,这路咋回事?起灰了?”副驾驶上的装卸工老李探出头,吐了口唾沫,正好落在路面上,溅起一小片白色的泥点。

老王没说话,默默打了一把方向盘,车子从右边的薄力道并到了左边的宁光道上。

瞬间,感觉就不一样了。

车轮碾压过去,几乎听不到什么声音,也看不到什么扬尘。车身稳稳当当,像是贴在地面上滑行。

那种坚实、致密的质感,通过轮胎,通过底盘,清晰地传递到了屁股底下。

“嘿,邪了门了!”老李也感觉到了,他把头缩回来,一拍大腿,“老王,你觉着没?左边这半边路,就是硬实!右边那半拉,跑起来有点发飘,还颠得慌。”

老王咧嘴一笑,露出两排被烟熏得焦黄的牙:“你才觉出来?我跑了三天了。这右边的路,不经压。

咱们这解放车,拉上货七八吨重,一天来回碾个七八趟,它就吃不消了。

你看那路面,都有细头发丝一样的裂纹了。

左边这个,你再看光溜溜的,跟镜子面似的,连个车辙印子都看不清!”

“我的乖乖,这还是一个时候修的?用的料子差这么多?”

“料子?这料子可都是有来头的!”老王来了兴致,唾沫横飞地当起了讲解员,“右边这,是隔壁市薄力厂的,大厂!省里的名牌!左边这,是咱们宁光自己厂里的。

当初修的时候,钱县长搞了个什么友谊赛,电视台都来了,我还跑过来看热闹呢。

当时都说咱们厂肯定比不过人家,这不是瞎胡闹嘛。”

老李听得目瞪口呆,“那这结果……这不是把人家薄力厂的脸,按在地上摩擦吗?”

“可不是咋的!”老王得意地猛按了两下喇叭,那洪亮的声音在山谷里回荡,“现在山里跑运输的,谁不知道?

宁走宁光道,不走薄力桥!咱们县自己产的水泥,那是真材实料!过硬!”

类似的话,在往来这条路的每一个司机、每一个农民的嘴里,迅速传开。

老百姓的眼睛是尺,老百姓的嘴就是最好的广播。他们不懂什么425号硅酸盐,也不懂什么抗压强度和安定性。他们只知道,哪边的路结实,哪边的路耐用,哪边的车轮压上去不扬灰。

这事儿,比任何广告都有用。

半个月后,地区电视台的记者又来了。

这次,他们不是来报道“友谊赛”的,而是来报道一个奇迹。

摄像机镜头下,那条一公里的实验路段,对比已经惨不忍睹。

右边的薄力水泥路面,经过半个多月的重车碾压和风吹日晒,已经出现了稍微比较明显一些的龟裂和起沙现象,甚至有的地方有小小的坑坑洼洼,一下雨就积水。

而左边的宁光水泥路面,除了颜色比之前深沉了一些,依旧坚固如初,平滑如镜。

几个孩子正在上面玩弹珠,那小小的玻璃球,在路面上滚出一条笔直的线,半天都不带拐弯的。

采访车就停在路边,钱三江站在那面光洁如新的路面前,对着镜头,红光满面。

“……情况大家也看到了。”钱三江指着脚下的路,声音洪亮,“事实胜于雄辩!

我们宁光水泥厂,起步晚,规模小,但我们有一颗为人民服务,对质量负责的赤诚之心!

我们把最好的材料,最好的技术,都用在了这条路上!”

记者把话筒递过来,“钱县长,对于这次和薄力水泥厂的‘学习交流’,您有什么感想?很多人都说,宁该次是在打薄力厂的脸,对此您怎么看?”

这个问题很尖锐。

钱三江却哈哈一笑,摆了摆手,“不能这么说,不能这么说嘛!薄力水泥厂是老大哥,是我们的榜样。

这次交流,我们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比如,我们认识到了在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